李廣話音剛落,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反對的不是別人,正是黃光。
在歷史上,跟李廣一起出右北平的,是博望侯張騫。
正是這位大漢最精通匈奴的人,在打仗的時候犯了公孫敖一樣的錯誤——“失期”,也就是說作為匈奴活地圖的張騫,也迷路了。
歷史上,張騫也在那場戰爭中失去了自己辛苦博來的爵位。
這一次,有了馬括這樣的穿越者在,避免了這樣的悲劇。
張騫作為西域通,匈奴通,跟隨在霍去病的軍中。而將同樣對匈奴很熟悉,行事更加穩妥的黃光,派遣到李廣身邊輔佐。而李廣的兒子李敢,則是跟隨霍去病出徵。
“你個小毛孩子懂什麼?到時候看老夫怎麼活捉匈奴左賢王!”李廣難得地高興,根本沒把黃光的話放在心上。
同樣地,他也沒覺得黃光提這個反對意見有什麼不妥,並沒有怪罪黃光。
黃光道:“將軍,小心無大錯,還是謹慎些好。”
李廣道:“你想謹慎便謹慎吧。某家只帶五千精兵凸前,剩下的交給你如何?”
好不容易打上了前鋒將軍,李廣怎能放棄這樣的機會。
李廣打仗,跟他家祖上,秦國大將李信一樣,大開大合。
李信當年打仗便是,勝則大勝,敗也是大敗。
這樣的作戰風格就想李家的標籤一樣,傳到了李廣,再傳到了李敢,再傳到了李廣的孫子李陵。
遺憾的是,只有李敢跟著霍去病封狼居胥,獲得了封侯,李家剩下的人紛紛悲劇收場。
馬括是知道這些情況的,才專門向衛青申請,讓黃光到李廣的軍中。
臨行之前,馬括也專門和黃光說過,讓他當好冷卻劑,好好輔佐李廣。
“這次大勝非同小可,但凡有功之人都能封侯。你和李廣同在東路軍,是機會,也是危險。李廣行事莽撞,往往喜歡孤軍深入。然而匈奴的左賢王烏維,有勇有謀,也是難得的良將,李廣必然不是他的對手。”馬括的話,深深地烙在了黃光的心裡。
造反的事已經隨風飄去,再也不用去提,黃光也想在這個時代博取屬於自己的功名。
對功勞的渴望,黃光不比李廣差,只是馬括的話,讓黃光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馬括對黃光的交待裡面,最後是這樣說的:“哪怕是李廣輸了,你都不能輸。只要你能保住李廣不死,能保住右北平不破,那就是大功一件。”
……
與另外兩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霍去病的西路軍。
意氣風發也好,豪氣萬丈也好,都不足以形容這隻部隊。
都說將是兵之膽,在霍去病的帶領下,他們就像是一群冷靜的殺手。
剛出長安,斥候便放出了二十里地,方圓五十里之內的情況都在霍去病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