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投降的人不少,被冠以大漢奸名義的人卻不多。
中行說算一個,秦檜算一個,再到後來就要數到汪精衛了。
可見,想要當大漢奸,也要有大本事才行。
沒本事的人,就是想當漢奸人家也不要。像底層百姓過去,那叫投靠。混的好了,能有點自己的家產好好生活,混的差了就是過去當奴隸。
在西周時期,晉國權勢滔天,制霸北方,與稱霸南方的楚國共同分攬著天下局勢。
同樣,在晉國,有那麼幾大家族把持著朝政。這裡面有後來三家分晉的趙氏,魏氏,韓氏,還有當時權勢尤在這三家之上的智氏和中行氏。
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對其他大家族的勢力趕盡殺絕,迫使那些家族後裔們四處流落,有的甚至隱姓埋名,重新生活。
中行氏源出於荀氏,有些人改回了荀氏。
能保持住中行姓氏的人,都是內心中還有一絲絲野心,想要恢復祖上榮光的人,因此他們這一脈都很注重對下一代的培養。
而中行說因為犯錯,被貶為宦官,最終當作陪嫁到了匈奴。
作為世家大族的後裔,中行說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也傳承了世家大族的政治智慧。
到了匈奴以後,中行說迅速得到了老上單于,軍臣單于的信任和重用,他提出的幾項政策建議,也使得匈奴發展壯大,現在依然受到伊稚斜單于的信任和重用。
……
要找中行說的麻煩,且鞮侯有些投鼠忌器,但是要找找底下幾個記賬小吏的麻煩,問題並不大。
課稅的點,也在一處帳篷裡面。
中行說來到匈奴之後,做出的一個重大改革,就是改進了匈奴的統計制度,每年十月都對匈奴各大部落的人口和牲畜進行一次統計。再依照統計結果,制定發展戰略。
匈奴人後來每次出兵,都能有所收穫,都跟中行說開創的這項制度有關係。
別的姑且不論,起碼在出兵之前,匈奴單于知道每個部落有多少現成兵力,自己的部落大致分佈在什麼區域,戰鬥力組織起來才能如臂使指。
中行說在嘗試教授匈奴人數學的時候,發現根本就教不會。
倒不是說匈奴人人種不行,智商低,而是匈奴人對數學壓根就不感興趣。
養了一百頭牛,和養了九十九頭牛,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又何必費勁去較那一塊錢的真呢?
有經驗的牧民,不用數數,只要朝著山頭一望,就知道牛羊的規模如何了。
最終,中行說放棄了教匈奴人數學,而是直接任命漢人歸順來的人,讓他們來協助自己完成課稅的工作。
久而久之,這些漢人在中行說的帶領下,就形成了一股勢力。雖然他們還遠遠達不到影響匈奴政局的地步,但是欺負欺負一些普通人還是綽綽有餘。
這些人大錯不犯,又有中行說照拂,因此一直過得都很滋潤。
匈奴人雖然看不慣他們,卻也不願意去招惹他們,只是處處提防而已。
時間久了,這些人在匈奴人身上佔不到什麼便宜,就把目光盯到了剛剛歸附的漢人身上。
漢人常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殊不知這些人心裡想的卻是“坑你沒商量”。
他們騙人的常用把戲,就是高買低賣。趁著剛剛歸附的漢人對環境的不熟悉,自己對匈奴人還處於戒備階段,利用他們對所謂“自己人”的信任,幹著不公平的買賣。有時候甚至可以跟市場價差出五倍十倍地交易。
當被騙的漢人省悟過來之後,他們又換上一副老大哥的嘴臉,美其名曰這是“交學費”。
不過遇到王浩這種能空手套白狼,直接把貨物給誆過來的情況,還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