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立的學派思想,其中作為代表的,便是法家與儒家。
只見,趙勝將目光放在面前眾位魯儒的身上,沉吟道,“正因如此,才需要百家爭辯,只有辯論,才能讓士子百姓,讓大秦所接受。
我想要打造的,正是百家爭鳴!”
孔鮒的眼睛微微一亮,出聲道,“對儒家一視平等?”
趙勝點了點頭,“百家皆如此。”
百家思想,會如同一顆種子,在大秦這邊肥碩的土地上,肆意生長。
直到長出蒼天巨樹。
孔鮒見趙勝這般說道,便不再出言反對,作為儒生的代表,向著趙勝躬身施禮,“魯地儒生願共付大秦授業,以授業為己任!”
孔鮒等魯地儒生,不少已經到了花甲之年。
在這個時候,最明智的選擇便是教弟子。
以弟子成命,為其造勢,甚至能流傳千古。
魯地儒生見孔鮒這般,紛紛一同躬身施禮。
叔孫通更是一臉敬佩的望著趙勝,孔鮒所出之事,一連幾天沒有解決。
如今竟被太子殿下今日一番言論,便被說服。
叔孫通很是欣喜,既然孔鮒答應將授業作為幾人,日後更是成了同僚。
最後沒有因為秦法最為必修課,讓師徒徹底反目,這正是叔孫通所願意看到的。
趙勝與孔鮒等儒生寒暄幾句。
學館之風波,也就此結束。
……
李斯起身,向著趙勝施禮,“既然學府之事,已經敲定,老臣便離去了。”
趙勝感激的點了點頭,並施禮致謝道,“今日與魯地儒生的辯論,多虧丞相了。”
“太子殿下謬讚了!”
方才言論,李斯一直看在眼中,恐怕來到學府參加論辯一事,只是走了一場儀式罷了。
恐怕太子趙勝一人都能夠妥善應付來自魯地的儒生。
辭別李斯後,趙勝與叔孫通簡單交代後續大秦學館的事議,便攜虞子期離去。
……
十萬匈奴奴隸已經被大秦所接受,郎中令被派管理十萬匈奴奴隸,眼下這十萬匈奴奴隸已經開始投入工作當中。
為大秦修馳道,開靈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