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的紛爭是由劍開始的,所以命中註定也會由劍結束。
而羅網,就是這把劍!
雖然在韓國新鄭之時,由掩日主導的刺殺秦王導致嬴政心中對羅網有所不喜,但也因羅網高層全都被葉淵清理了一遍,所以對於羅網也並沒有太過追究。
講道理,世上有那位王能夠容忍自己身邊有一個天天想著弄死自己的勢力存在?
嬴政就可以!
如今趙高成為羅網話事人,葉淵將趙高送到嬴政身邊,也是能讓嬴政放心。
二也能夠讓趙高藉助秦王的威勢,大力發展羅網,畢竟一統六國之後,剩下的助力便是江湖上的這些諸子百家了。
葉淵隨著夜色漫步走出王宮,趙高一步一送。
……
翌日。
嬴政與葉淵悠閒的走在宮內一處清淨小路上,二人之間談論著接下來秦國要做的大事。
有關六國使臣入秦,而經呂不韋推薦而來的一位韓國之人。
鄭國!
提到鄭國欲要為秦修建一座大渠,計劃是西引涇水東注洛水,初步預計為長度三百餘里!
因韓國之王懼秦,遂派水工鄭國入秦,獻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
但葉淵知道,此舉只會適得其反,促使秦國更加強大。
根據《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既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對此,葉淵心中只能替韓非感到一陣悲哀。
不出意外的話,憑藉韓非的聰明才智,必然是可以看出韓王此舉決斷,雖然能弱秦一時,卻可強秦一世,並且會強的愈發不可收拾!
可惜了,韓非此時雖然貴為太子,但對於韓王的決定,還是無法影響的……
葉淵沉吟片刻,對上嬴政詢問看法時的深邃目光,正了正神色,反而先是提出一個問題:“王上可知孟子的治國理念?”
嬴政眉頭一挑,當即回答:“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葉淵邊走邊搖頭,嘆息道“這並不是他的治國思想。”
“哦?老師還請細說。”嬴政眼神一亮,他就喜歡聽葉淵上課,畢竟有些時候,嬴政總是可以從他口中聽到一些震人三觀的話語出來。
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孟子治國思想的理論依據的根本在於他相信人性本善。
所以孟子提出了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的理念。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為了實踐他的“仁政理念”,他甚至提出一種全新的井田制度!
每一方里劃成一‘井‘,一‘井‘有田九百畝,中間的一百畝是公田,餘下八百畝平均分給八家,每家一百畝作為私田。
八家共同耕種公田繳納地租,只有公田打理好了才可以種私田。
這樣人們有了恆產就不會生事。
統治者再施以教化,發揚他們內心的善,用禮義來約束他們。
他要取消商業稅,取消地稅,取消戶口稅,反對戰爭,反對開墾荒地,反對擴大領土,反對充實府庫,只需要上面說的“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以自賦”,再加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國君發揚善心,就可以天下歸服。”
聽得葉淵說完,嬴政竟一時無法言語,張了張嘴,半晌才緩緩開口:“難怪我歸秦之後,竟然無人教我孟子的治國思想。
孟子的想法很美好,可惜,並不適合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