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其實就失敗在這兩點上。
一是王安石几乎就是靠著自己一個人在幹,幹到後來,滿朝都是敵人,甚至自己手下的人都有叛變的。皇帝也經常搖擺不定。
二是王安石許多的政策,還真就是一拍腦袋決定的,大刀闊斧去弄,最後的結果表明,王安石的一些政策,其實在推廣實行階段是行不通的。
當然,王安石還有許多政策還是極為高明與先進的,總體而言,王安石變法,是為大宋積累下來了一些家底的,否則徽宗趙佶也不可能那麼大手大腳的花錢,醉生夢死直到亡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以甘奇這個時候,不適合提出什麼變法改革的事情。
甘奇在沉思,為新皇帝上任三把火想著辦法。
趙曙見得甘奇久久不語,多少也有些氣餒。還說道:“先皇把這天下治理得太好了,教朕如今都不知道做點什麼好。本還有一個冗費度支問題,卻也被道堅你的商稅之法解決了。唉……”
冗費度支被解決了?其實也不盡然,是這兩年解決了,過兩年這個問題就會再次顯現出來。
趙曙說出這番話,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一個幻想,要是當初甘奇把商稅之法拖幾年在拿出來那就好了,這個時候剛剛登基的趙曙,不久立馬能做出大政績了嗎?此時也不會這麼煩惱。
甘奇想了許久,想定了一件事情,然後組織了一下語言,開口說道:“陛下,國泰民安之時,其他政事暫時都無需多操心。陛下有沒有想過幹一件大事?”
甘奇要慫恿趙曙了。
趙曙立馬來了精神,問道:“什麼大事?”
“燕雲十六州!”甘奇說得是一字一句。這件事情太大了,是大宋歷代皇帝的心病,甚至宋神宗小針針上位的時候,還說過一個遺願:得燕雲十六州者,封王。
燕雲十六州是哪裡?大致範圍就是東起後世的天津,西到後世山西之北的這麼一個狹長的區域,中間還包含了後世的北京。
燕雲十六州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燕雲十六州就在長城之下,也是燕山山脈之下。
燕山山脈是河北山西之地,北方唯一的屏障,也就是中原北方最重要的屏障。遊牧民族只要越過燕山山脈,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
沒有了燕雲十六州,其實整個中原之地,都沒有真正的防線可守。
燕雲十六州如今在遼國手裡,也就是說這大宋朝的北方,是沒有真正屏障的,遼國只要進攻大宋,打破幾個主要城池,便可馬踏汴梁。這也是後來金國入侵的時候,能瞬間兵圍汴梁、滅亡北宋的原因所在。
遼國與北宋,在幾十年前打了許多仗,北宋最初的北伐,也就是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但是那個時候,遼宋的戰爭,不論誰勝誰敗,大局上基本維持著一個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平衡。
所以在這種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平衡之下,遼宋才簽訂了檀淵之盟,有了幾十年的和平。歷史上的檀淵之盟,維持了一百年,一直維持到徽宗趙佶的時候,維持到北宋滅亡的前幾年才被打破。
也是北宋立國之初的時候,軍將還算能打。遼那時候也極為強盛,還未腐朽,戰局之上經常佔有優勢。但是宋也不弱,許多人以為檀淵之盟是屈辱的盟約。
其實也不盡然,別看宋朝答應了遼國歲幣之事,其實歲幣對於宋朝而言,算不得什麼,銀十萬,絹二十萬匹,這點錢幾乎是九牛一毛。
遼之所以會在軍事處於略微優勢的情況下籤訂合約,主要還是因為最後一戰,真宗景德二年,檀淵之戰中,遼國領軍統帥蕭達凜被宋軍射殺在陣前,致使遼軍士氣大落,無心再戰。
那時候的宋軍,能在陣前射殺遼國領軍的統帥,可見戰鬥力著實不差。
領軍統帥都死了,遼國不想戰了,宋也不想接著打了,遼國還要面子,檀淵之盟結下,宋朝每年給遼國送點錢去。
雙方從此萬事大吉了一百年之久。
但是對於大宋來說,不論是哪個皇帝,對於燕雲十六州,還是心心念念想要的,燕雲十六州對於整個大宋來說就是一種安全感。國家的安全感,有了燕雲十六州,就有了燕山山脈,也就有了山脈之上綿延的長城,有了這一道防線之後,中原王朝才能真正高枕無憂。
只是趙曙這個剛剛登基的皇帝,聽得甘奇說出“燕雲十六州”這幾個字,也是一臉的驚駭之色,燕雲十六州他是想要的,要說能奪回燕雲十六州,趙曙就超越了大宋所有的皇帝了,甚至太宗太祖。
但是,趙曙驚駭問道:“道堅是想起兵事?這……”
“陛下稍安,臣並非只是想起兵事,容臣娓娓道來……”甘奇,準備忽悠了。這個忽悠有很多目的。
趙曙還是嚇到了,與遼國開戰,背棄盟約的罵名先不說,朝堂上不知多少人要跳出來反對。
因為遼國不是西夏,也不是那些造反的賊寇,遼國之勢,在所有人心中,那是不可想象的。
一旦開戰,幾乎就是賭上了國運,若大敗,亡國都有可能。
趙曙一臉緊張說道:“你說,你好好說,萬不可胡說……”
喜歡回到北宋當大佬請大家收藏:()回到北宋當大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