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之時,張掖這種地方,那是匈奴人的重要據點,那裡曾經草原遍地,鬱鬱蔥蔥,漢為了搶奪張掖,花費了無數心思,得勝之後取名張掖,意思就是張腋,得了這個地方,大漢朝就把自己的腋下張開了,也就是把手臂張開了,再面對匈奴,就可以直接揮拳進攻了。
而今,張掖,早已成了戈壁大漠之地,草原反倒成了點綴。這只是舉個例子,意思就是說西北養馬地,如今早已名不副實,大片的草原成了戈壁沙漠,沙漠越來越大,大到連西夏党項人都難以繼續維持遊牧生活,導致大量党項人開始了農耕生活。
大宋,沒有養馬場了。漢與匈奴的主要戰場,在西北。唐與突厥,主要戰場也在西北。從唐之後,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主要戰場,再也不是西北了。連西北的長城都開始荒廢了,那裡連遊牧民族不去了,還養什麼馬?乃至後世說要看長城,反倒是往燕雲這邊去,就是北京。
再說宋朝民間的馬,且不論是不是戰馬,就說馬。也就是說馬政,宋沒地方養馬了,得想辦法啊,想了個好辦法,那就是讓百姓養,國家出錢,國家收購,是不是天才?很是天才,把百姓養得叫苦連天,因為怕馬死啊,馬也是要生病的,馬一死,得賠錢,乃至還要獲罪。這誰敢養?
馬要吃好的喝好的,還不能像牛一樣任勞任怨,馬政在開國之時,還有點成效,到得之後,那就成了一團糟。
宋朝民間缺不缺馬,把清明上河圖拿來看一眼,看看諾大一個百萬汴梁城,人來人往的城門口,最熱鬧的交通咽喉,一共有幾匹馬。拉車的,有沒有一匹是馬?這就是最直觀的證據了。清明上河圖中,連外國商隊,都不帶一匹馬來,只能帶駱駝,為何?因為商隊若是帶馬,不論從西夏來,還是從遼國來,那是過不了邊境的。
宋朝缺馬,已經缺到了哭爹喊孃的地步了。
宋祁,兩年後就在群牧使這個沒什麼卵用的職位上鬱鬱而終了。宋庠宋祁兄弟倆,本是主角光環,兄弟倆同榜高中,一個狀元,一個探花,一時間名傳天下,成為天下所有人羨慕與學習的物件,宋庠一度拜相封公,最後結局,一個當縣長,一個當弼馬溫,鬱鬱而終。兩人本該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兄弟才子,但是最後卻再也無人去傳頌兩人的故事了。
至於誰接任三司使這個職位,那還得大朝會的時候去商量,其實皇帝趙禎,心中已經有了人選,那就是包拯。
不過包拯想當上這個三司使,也沒有那麼容易。還有一個不怕事的噴子會來噴包拯,那就是歐陽修。
歐陽修噴包拯的理由很簡單,張方平當三司使,你包拯把他噴下去了,然後宋祁當三司使,你包拯又把他噴下去了,哦豁,然後你包拯就當上三司使了?
包拯你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什麼新套路?包拯你這套路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
歐陽修噴得包拯氣不打一處來,不論皇帝怎麼勸,包拯就是不當,回家待著也不去上任。大概在包拯心中,唯有如此才能顯出自己清高,唯有如此才能顯示自己大公無私。
所以包拯噴倒宋祁之後,在皇帝已經要升他做三司使的時候,他竟然躲在家裡不出來了。
當甘奇從王安石口中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也只是苦笑不已。三司使是頂級的高官,副宰相,一國之財務總監,這也是包拯的人生巔峰了。
包拯不幹,打死也不幹,躲在家裡不出門,也不聽皇帝的。歷朝歷代,身為臣子,能這麼不聽皇帝話的人,包拯大概也是極少數中的一個了。而且,皇帝還拿他沒辦法,只能等著,虛位以待,等到包拯哪天相通再說。
對於下屬而言,趙禎真的是一個好領導。只是對於公司而言,趙禎是不是一個好董事長,那就不好說了。
王安石升官了,這也是王安石來找甘奇的原因,升官了要找人慶祝一下,但是整個汴梁城,想來想去,能賠王安石慶祝升官的人,似乎就唯有甘奇了。
甘奇家也偏僻,倒也不會落人口舌,在仁宗朝升官,只有謙虛謹慎的,沒有大操大辦的道理,連慶祝都要躲一躲,免得讓人覺得你得意忘形了。
王安石當了什麼官?三司副使,這真是意外之喜,從度支判官升到三司副使,也有點破格錄用的意思,這回王安石在皇帝面前,是真的露臉了。包拯躲在家中不上任的時候,王安石几乎就是三司衙門裡的實際負責人。不過真要按照官職來說的話,三司使與三司副使,差距還是很大的,其中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古代的官職體系,都是這樣,一個衙門的主官與下面的副官,看起來差得不多,但是實際上差距極大。就比如包拯當開封知府,司馬光當開封府判官,兩人是直接上下級,但是還隔著六七個級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酒桌之上,王安石一杯一杯去敬甘奇:“當真要多謝道堅了,此番若是沒有道堅,我當萬萬不可能如此高升。”
“介甫兄不必如此,以介甫兄之才,相公之位也不在話下,何況一個副使之職?”甘奇這句話不是奉承,王安石真有當總經理的能力,不論其變法最終如何,但是變法之中,王安石是切切實實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幫助,就說幫國家賺錢這一道上,王安石的辦法是很見成效的。
“道堅過獎了,愚兄可不敢如此妄想。愚兄屢次給官家上書,稟奏改革之事,奈何官家皆未有答覆,唉……每每念及此事,愚兄心中不免有所懈怠,鹽鐵度支之事,實非愚兄所好,若是一直在京城裡辦這份差事,愚兄倒是更願意去主政一方。”王安石與甘奇掏心掏肺起來,他想把自己在地方任職的那些經驗說給皇帝聽,也把一些改革的思路說給皇帝去聽,希望皇帝能聽自己的,奈何皇帝沒有什麼反應。
王安石是帶著抱負入京的,一入京就上了萬言書,細說改革,只是皇帝好似並沒有把他的抱負當回事,這對於王安石是很大的打擊。每日與賬目打交道,王安石這工作也並不快樂。就像王安石話語所說,與其如此,寧願去主政一方,至少主政一方,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
“介甫兄不必氣餒,抱負在胸,總有施展之日。”甘奇勸了一語,其實也是知道,王安石是真的做得不開心,過兩年,王安石會以母親去世守喪為名,回到江寧,蟄伏好幾年。一直蟄伏到小針針登基。
喜歡回到北宋當大佬請大家收藏:()回到北宋當大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