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士大夫的善針對的是漢人。對於四邊之蠻,他們從來也不曾存過一絲憐憫。
這無關道德,乃是烙印在民族血液裡的東西。
自古以來,只有漢人才算是大宋子民,只有漢人才是高人一等的天朝嬌民。
“這很重要嗎?”曹佾有些不解。
吳育把黎峒也當是宋人一般,囑咐唐奕要善待。在曹國舅看來,這不算什麼大事兒吧?
“很重要!”唐奕十分認真地回答。
曹佾是將門出身,終究不是儒家正統,不明白這些老儒們的固執,也不明白在唐奕眼裡這代表著什麼。
同情異族,進而慢慢的開始真正認可他們是大宋的一份子,再進而在未來的某一天使他們真正融入到大宋這個大家庭,像漢人守護自己的家園一樣守護大宋。
這樣的意義才是最非凡的!!
在唐奕看來,吳育有這樣的轉變,或者說,朝中那些圍繞在他身邊的有識之士有這樣的轉變,絕對是劃時代的,不亞於一場革新的勝利。
因為,只有他這個後世來的人才知道“大漢民族圈”和“大中華共榮圈”的區別在哪裡,其對漢文化的攻守兩端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你說……”
唐奕看著海灘上忙於安頓的近萬嶺曲部眾。
“如果有一天,嶺曲的黎族百姓,乃至整個海南的黎峒,不再以黎峒自居,而是大宋子民。朝遷的相公、官家再不以南獠貶之,而稱其為子。那海南煙瘴之所,還會是談之色變的流放之地嗎?”
“如果當年儂智高也能得到這樣的禮遇,當自己是大宋的一份子,還會有那場驚天叛亂嗎?”
“再往前數,如果我們把黨項各部也當是漢人一樣,而非區別對待,李元昊會反叛而出,自立西夏嗎?”
……
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曹國舅已經不會思考了。
他回答不了,但是,他明白唐奕要說什麼。
自古以來,好像沒人考慮過這個問題,天朝上邦,下國來朝,漢人從來沒把夷狄當成過自己人。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真能把必異的蠻夷,變成族類?
“現在是不是有點晚了?”
“畢竟西夏已經自立多年,黎峒、儂峒、百越各族,自成一派也早就根深蒂固了。”
“不晚!”唐奕篤定地回答。
“什麼時候都不晚!!”
有一位偉人,千年之後才把各族連成一家。那都不晚,何況是早了一千年的大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