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狀的樣式很舊,我上小學時都已經不用了,獎狀大部分已經泛黃,還有幾張有被蟲蛀過的痕跡。
可以看得出,這些獎狀,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東西了。
伯母抽泣道:“遠志小時候特別愛學習,每天回到家都會主動學到晚上九點才睡,即便是週六週末,他也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亂』跑『亂』竄,而是安安靜靜的在家裡看書。”
“其他家長,都很羨慕我有遠志這麼優秀的孩子。”
聽到這裡,我瞠目結舌。
這怎麼就成了優秀的孩子了?
我很想問問伯母,是不是在父母的眼中,不哭不鬧,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就是好孩子了?
我十分不贊同這樣的看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分,孩子與同齡人一同玩耍,看起來吵鬧,實則是在初步培養他的社交能力。
人生下來懵懵懂懂,不過是一張白紙。
日後這張紙上會有怎樣的畫,都是成長過程中一筆一墨的新增上去的。
為什麼有的孩子落落大方,有的孩子膽小謹慎,並非一句“『性』格使然”就可以帶過的,細究孩子的成長軌跡,總會發現蛛絲馬跡。
一個從小把自己關在家中,不去與其他人玩耍的孩子,『性』格定然不會是外向的,說不定,連交朋友的本事都未學會。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看到伯母上的模樣,哪裡能忍心說出來。
伯母繼續往下說。
“這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二十年前可不像現在大學遍地,能夠考上大學的人,都是最頂尖的學霸。
“考上大學之後,遠志就變了。”
“他『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可還是會和親近的人交流的,可上了大學之後,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每次回家,他都不跟我們講大學裡的生活是怎樣的,有一次被我們問的煩了,甚至對我們大發雷霆。”
“那是遠志從小到大第一次跟我們發脾氣。”
如果我沒猜錯,遠志在大學裡過的並不開心。
伯母已經泣不成聲,伯父接替她繼續往下說。
“遠志大學畢業後,找了一家不錯的單位上班。”
“他沒幹多久,就辭職了。”
“我問他為什麼辭職,他不肯說,我只好去那家單位打聽,單位領導說遠志一直處理不好和同事的人際關係,處處受排擠,待不下去了。”
我心裡微微一顫,我剛剛擔心的事情,果然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