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裡斯》作者: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翻譯:文潔若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 (edard an forster ,1879~1970)是 本世紀英國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說,兩集短篇小說集,幾部傳記和一些評論文章。他的長篇小說幾乎都是反映英國中上層階級的精神貧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試圖透過掙脫社會與習俗的約束來求得個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語風清新淡雅,雖然人物的個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運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預測卻又鋪敘自然。八十年代以來《印度之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莫裡斯》和《霍華德莊園》都被成功地搬上銀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1 雖然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紀初英國的社會狀況,但其間表達的自由、平等與人道的精神對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仍有實際的借鑒意義。
福斯特出身於倫敦的一位建築師家庭,父親早亡。少年時就讀肯特郡唐布利奇學校的不盡愉快的經歷促成了他對英國中上層社會的反感。1897 年福斯特入學劍橋大學,加入了門徒社the &039;te ),結識了後來成為經濟學家的約翰 〃凱恩斯john aynard keynes )和著名學者列頓 〃斯特拉奇ytton strachey )等人。門徒社成員推崇哲學家託馬斯 〃莫爾thooore )的關於擯棄舊體制、創立新倫理的思想。福斯特的關於個性自由的人文理念開始形成。在此期間,他愛上了同班同學 h. o. eredith 後來成為小說《莫利斯》aurice ,又譯《墨利斯的情人》)的主人公之一克萊夫的原形。門徒社的成員畢業後大多活躍在知識界,並組成了 “布魯斯布裡集團” the boosbury group),代表著當時英國思想界的進步力量。
福斯特大學畢業後去義大利和希臘旅行,陶醉於那裡的異族文化,更加深了他對英國僵硬的社會秩序的不滿。1905 年他發表了第一部 小說《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here anges fear totread),描寫一位英國貴婦與一位義大利平民結合後兩家對此的不同感受。略解福斯特心境的讀者不難看出作者的影子。小說的主人公菲利普嚮往自由,但被現實所約束。當阿伯特小姐問他為什麼在感情問題上優柔寡斷時,菲利普說:
“阿伯特小姐,你不用為我擔心。有些人生來就不是做事的。如果我說出以前有過的經歷,你也許會大吃一驚。昨天與你一起去歌劇院,現在能這麼自如地跟你交談,我真想不出還有其它什麼事可更令我高興了。我註定不會跟這個世道抗爭,也不會想法去改變它── 當然我也沒法說明這種命裡的註定是好或是壞── 我不會墮入情網。其他人或許會死亡,或許會墮入情網,但這一切似乎都是當我不在場的時才發生。……”
1907 年福斯特發表了《最漫長的旅程》the ongest journey ),描寫一位世家子弟與一位出身卑微的鄉村青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在後者的幫助下掙脫了毫無感情維系的婚姻,最後為拯救鄉村青年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小說點明的男性友誼間接地反映了作者的心境。1908 年福斯特發表了《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 ith a vie ,又譯《窗外有藍天》),描寫一位英國貴族少女在義大利與一位年輕男子邂逅相遇,社會習俗的約束使她不敢
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最後終於沖破樊籬,掙脫包辦婚姻,走向自由。
雖然福斯特在那時已頗受評論界與讀者的好評,但奠定他文學大師地位的是 1910 年發表的《霍華德莊園》hoards end ,又譯《此情可問天》)。該小說描寫來自不同社會層次的三個家庭之間的關系與糾葛,表現了英國當時的階級鬥爭狀況。作品人物繁多,結構複雜,但不管是主要人物細致入微的心理敘述,還是次要人物的寥寥幾筆,福斯特生動地刻劃了各色人物在當時社會狀況下的心態。來自上層社會的威爾克斯家庭充滿了冷酷與虛偽;來自下層的巴斯特家庭為生計而奔波,無法追求自己的理想;來自中産階級的斯來吉爾姐妹雖然養尊處優,但受當時民主與自由思潮的影響較深,其中年長的瑪格麗特希望理解與寬容能使周圍各個階層的人走在一起,而她的妹妹海倫則對下層平民充滿了同情,並且毫不掩飾對上流社會的鄙視。海倫與列昂納德 〃巴斯特發生了關系,這對來自不同階層但同樣為上流社會所不齒的男女所孕育的孩子繼承了霍華德莊園,代表著英國的新生力量。在《霍華德莊園》裡,主人公瑪格麗特反映了福斯特的社會理想: “但求溝通……”
雖然福斯特的小說提倡個性自由與溝通,但此時的溝通還是基於妥協與和解,但是他 1914 年完成的同性戀小說《莫利斯》則第一次表明溝通與自由往往透過決裂來取得。
1913 年,福斯特訪問了英國詩人兼同性戀運動先鋒愛德華.卡賓特的住舍。作家是這樣描述《莫利斯》的創作過程的:
“肯定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訪問那座神舍時,點燃了我創作的火花。他指卡賓特)和他的同志戀人喬治 〃梅裡爾一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激發了我的靈感。喬治摸了一下我的後背── 就在臀部上面輕輕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對很多人也是這樣,但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如此異常,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就好像牙齒掉落後留下的空處給人的感覺。心理的感受與體格的興奮一樣強烈,而我背部那一小塊的感覺似乎未經思維就進入了我的腦子。當時發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賓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覺到了表達的沖動。”
“我回到我母親養病的哈羅加特後,馬上動筆寫《莫利斯》。以前從來沒有一本書是這樣寫成的。小說大體上為三個人物,並以其中兩個人的團圓告終。這一切都自然地湧出筆端,思路毫無障礙。小說於 1914 年完成後,我給幾位小心挑選的朋友有男有女)看了一下,他她)們都很喜歡。”
《莫利斯》以主人公莫利斯的少年時代開始,描寫他如何在劍橋大學與同學克萊夫偶遇並相愛 。克萊夫後來拋棄了莫利斯,與一位門當戶對但毫無生氣的女子結婚,走上了仕途。莫利斯被推向了痛苦的深淵,而宗教也並沒能給他任何啟示。他各處求醫,希望能成為 “正常”人,但這一切只加深了他的痛苦。克萊夫家莊園的守獵人艾列克愛上了莫利斯,在一個寂靜之夜爬入了莫利斯的房間。最後兩人放棄了各自的前程,奔向綠林,永不分離。
小說的結尾顯然是卡賓特與他的情人梅裡爾的寫照。當時 d. h. 勞倫斯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被禁,加上離奧斯卡 〃王爾德的審判不久,所以《莫利斯》公開出版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相似的人物與故事情節使《莫利斯》被稱為同性戀版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無獨有偶,福斯特與 d. h.勞倫斯不僅是文壇知己,私交也很好。
福斯特在《莫利斯》的手稿上寫了這樣的批語:“能發表,但值得嗎?” 雖然作者幾易其稿,該作品也曾在小範圍的朋友圈內傳閱,但福斯特生怕別人因此誤解他的其他作品,言明《莫利斯》只能在他死後發表。1969 年英國取消了對同性戀的刑事處罰,1970 年福斯特去世,《莫利斯》於 1971 年出版。福斯特幾十年來 陸續創作但從未發表的同性戀短篇小說集《生命來臨》the ife toe)也隨後發行。《莫利斯》與《生命來臨》的發表使一些保守的評論家跌破了眼鏡,因為福斯特倡導的自由、平等與人道的思想是令人無以鞭駁的,但作者對透過同性戀的正面描寫來表現同樣的思想時,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