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明顯沒有識人的眼光。
或者說公孫瓚沒有用人的胸懷。
只要是能力比公孫瓚強的人,他都會排擠或者坑殺。
要不然,歷史上公孫瓚身邊有劉關張兄弟,還有趙雲這樣的名將。
他們每一個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劉關張兄弟在公孫瓚身邊不得志。
還可以解釋公孫瓚忌憚劉備。
趙雲可是帶著常山的子弟兵去投靠公孫瓚。
卻始終沒有獨領一軍的機會。
關靖侍侯這樣一位心胸狹窄的主公。
不得不多說好話,有阿諛奉承的嫌疑,也沒什麼奇怪。
......
劉緯臺聽到公孫瓚問他意見,裝模作樣地閉上眼睛,掐指推算了一番。
半天之後,劉緯臺睜開眼睛。
“老大,卦象顯示南方大吉,關長史說撤往渤海,可以成行。”
公孫瓚又看向李移子、樂何當。
“老三、老四有何補充?”
李移子點點頭,“老大,做生意都是哪裡利好,就趕到哪裡做買賣。”
樂何當也認真地說,“老大,現在張飛就像賊寇一樣,想來搶奪我們的產業。”
“在賊人勢大的時候,我們當然要先避其鋒芒,等實力強大了,再回來找他們算賬。”
你還別說。
他們的這一番比喻還是比較形象。
劉緯臺、李移子和樂何當三人,與公孫家族都互相通婚,以顯示關係密切。
在利益的面前,他們當然不會去反對關靖的建議。
公孫瓚還有點不甘心。
“遼西和右北平兩郡,我們佈置的兵力本就不多,漁陽的失守,大機率是鄒丹輕敵導致。”
“夏侯嶽偷襲涿縣,同樣是趁我們的兵力大多分佈在冀州的渤海、河間和中山等地。”
“我們目前還沒有和張飛正面交鋒,鹿死誰手尚不可知,何必輕言放棄?”
公孫瓚不愧是個優秀的將領。
看穿了張飛這次是用偷襲的戰術,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公孫瓚把漁陽失守,歸綹於戰死的鄒丹輕敵。
不知道一片忠心的鄒丹,會不會為自己感覺委屈?
歷史上公孫瓚身邊的將領大多戰死,除了王門背叛,沒有其他人投降。
說明公孫瓚對待這些早期追隨他出生入死的人,應該都沒有虧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