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苦笑著,“征討黃巾結束之後,先帝就對我心存顧忌,更不希望我插手皇室立嗣的大事,才有我外任徐州牧一事。”
“如果我心有不軌,在平定黃巾之後,又何必離開冀州牧一職迴轉雒陽?”
孔融明白劉備沒有說假話。
藉助平定黃巾的巨大威望,和治理冀州的出色政績。
劉備完全可以和大漢朝廷分庭抗禮。
特別是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會把劉備定義為大漢宗室內部的爭權鬥爭,並不是世人眼中的叛亂。
這就是漢室宗親的優勢。
也是劉宏忌憚劉備的根本原因!
劉備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只不過他選擇做大漢的忠臣。
禰衡對劉備深深一揖,“冠軍侯,我誤會你了,你才是大漢真正的忠臣。”
劉備卻輕輕搖了搖頭。
“正平,我選擇的是忠於漢室的天下,也忠於我們漢人這個民族。”
孔融和禰衡都有些不明白。
劉備看著孔融,“文舉先生,孔聖晚年為《易》作傳,其名為《十翼》,不知可有此事?”
孔融點點頭,“先祖晚年認為,天地萬物皆在不斷變化,《易書》闡述了天地的大道。”
“可惜的是,先祖所著之《十翼》,毀於秦朝的暴政,至今已難見他老人家為《易》所作的傳。”
劉備站起身來走到視窗,望著外面的天地。
“孔聖當年看到禮樂崩壞,一心為推行周禮、恢復王道而努力。”
“可是天地萬物皆在不斷變化,人心也是如此。”
“社會又如何能恢復到大周之時的情景?”
“這或許才是孔聖晚年鑽研《易書》,並感嘆,“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注:這句話的意思——我若早年接觸到《易經》,就不會犯下大過了。)
談論到自己的祖宗,孔融的臉色也嚴肅起來。
“先祖周遊列國,卻是到處碰壁,因此才會有“吾道不邪,吾何為於此?”的疑問。”
注:孔子說,我所傳播的不是邪惡的思想,為什麼他們不願意接受?)
劉備轉身看向孔融,同樣臉色嚴肅。
“因為人心變了,正如今日的大漢。”
“大漢從高祖開始就注重儒學的禮教,重新凝聚起我們華夏民族。”
“從這一點來說,儒學之道功不可沒!”
“孔聖、孟聖和荀聖,以及堯舜、老子等先賢的思想,才是我華夏文明最寶貴的財富!”
“可是,有人卻利用儒學謀取私利,歪曲聖人的思想和仁愛的精神,才形成今日大漢貴族階層腐朽的根源!”
“文舉先生,你能坐視這種事情的發生嗎?”
孔融苦笑,“沉痾痼疾已重,我豈奈何?”
劉備也嘆了一口氣,“是啊,大漢沉痾痼疾已重,我只能從孟聖所言出發,保護好大漢的百姓,也儘量保護好大漢的社稷,卻無法做到保護好大漢的皇室。”
如果劉備一開始說這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