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信和曹操兩人,在關東聯軍討董的時候,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從鮑信的表現來看,他因為曹操的推薦得任濟北相。
在劉岱死後,鮑信馬上擁立曹操為兗州牧。
在曹操有難的時候,更是捨身相救。
可以說也是一個有恩必報的性情中人。
但鮑信之死卻是疑點重重。
《後漢書》記載,曹操和鮑信征討黃巾,在到達戰場時,因為步兵沒有及時趕到,受到了黃巾軍的圍攻,鮑信為了救出曹操因此戰死。
隨後,曹操的步兵趕到,最終打敗了黃巾軍。
問題來了。
鮑信身為一方諸侯,迎立曹操為兗州牧之後,身份地位必然是曹操身邊第一人。
曹操有那麼多的猛將,哪裡需要鮑信救援或者斷後?
鮑信死後,居然連屍體都找不到,更是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黃巾軍如果殺死鮑信,必然會砍下首級報功。
黃巾軍的騎兵幾乎沒有,鮑信的屍體也不可能被踩成爛泥。
就是屍體被毀,也必然有盔甲可以證明身份。
鮑信死後不久,張邈和張超兄弟,也隨後和曹操決裂。
張邈和張超兄弟,同樣是以諸侯的身份投靠曹操。
在曹操崛起的初期,更是全心全意幫助他募兵。
讓曹操能夠參與到討董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
這樣的感情基礎,如果說會因為邊讓一位名士的死,就毅然和曹操決裂,怎麼說都有點太牽強。
從討董戰爭中可以看出,張邈和張超兄弟並不是意氣用事的人。
討董聯盟從一開始就是爾虞我詐。
酸棗的聯軍,更是沒有和董卓真正的正面交鋒。
張邈和張超兄弟選擇曹操,必然還是看重曹操的能力。
但曹操的性格,卻讓他無法容下鮑信和張邈、張超這些諸侯。
作為一方諸侯,鮑信和張邈兄弟都有自己獨立的勢力。
曹操要的是得到他們的勢力,不可能允許他們這種超然的身份。
這是一方勢力發展的正常過程。
曹操做的事情沒有不對。
只不過吃相太難看。
鮑信的死,讓張邈兄弟看到了危機。
才會在陳宮來說服他們的時候,趁機和曹操決裂。
可惜的是,張邈兄弟的野心,最終害死了臧洪,更讓他們被夷滅三族。
......
現在這個時空中曹操已死。
劉備本來以為鮑信會因此崛起。
沒想到鮑信攻下東平國後,就不再繼續參與劉岱、張邈兄弟和袁術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