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皺了皺眉頭,“文優,袁紹等人的聲勢浩大,人數也越來越多,我也不知道能拖延他們多久?”
李儒卻胸有成竹,“相國,我所說的只是權宜之計,並非一定要做到。”
“敵軍雖然勢大,但只要我們在前面的戰鬥中,儘量少動用西涼騎兵,更不要用出那種騎牆的戰術,萬一我們守城不利,就把關東的聯軍放進來打。”
“在野戰中,西涼騎兵才能體現出巨大的戰鬥力,保證會給關東聯軍意料之外的驚喜。”
董卓心領神會。
......
袁紹站在酸棗城外,可以說是意氣風發。
雒陽城裡的袁家被滅族,在人前悲痛欲絕的袁紹,心底卻是狂喜。
朝廷被董卓掌控,袁隗實際上已經無法再有作為。
作為袁家的老家主,袁隗的最後貢獻,就是用自己的頭顱,為後輩的袁紹、袁術鋪路,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
更讓袁紹歡喜的是,新一代無可爭議的家主繼承人太僕袁基,也一起喪生在了雒陽。
袁紹和袁術依靠袁家四世三公的威名,繼承了豐厚的政治遺產,從此成為了世家新的領頭人。
在袁家繼承人的競爭中,袁紹憑藉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名聲,得到了世家的擁護,成為了討董聯軍的盟主。
在名聲方面,袁術已經遠遠地落在了袁紹的後面。
但袁紹的庶子身份,又讓他天生處於弱勢。
這也是為什麼袁術去南陽,袁紹必須遠赴渤海的原因。
在歷史的記載中,馬超因為不顧父親、兄弟在曹操那裡成為人質,受到後世人的鄙夷。
為什麼歷史不寫出,袁紹、袁術兄弟才是漢末第一個不顧家族安危,違反了忠孝倫理的不肖之徒?)
......
袁紹這個盟主是越來越風光。
參與討董的聯盟隊伍不斷擴大,已經遠遠不止十路大軍。
豫州的潁川太守李旻、陳相許瑒以及陳王劉寵。
荊州刺史王叡。
兗州的濟陰太守名字不詳)。
也先後加入討董聯盟。
在河內附近活動的丁原舊部張楊,還有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同袁紹會合。
討董聯軍經過幾個月時間,已經到達所在位置,討董聯盟正式成立。
袁紹帶著王匡從河內北下,準備到酸棗進行第一次正式會盟。
兗州的刺史劉岱、東郡太守橋瑁、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行破虜將軍鮑信,後來加入的濟陰太守,已經在酸棗會合。
豫州刺史孔伷帶著潁川太守李旻、陳相許瑒以及陳王劉寵從潁川趕來。
袁術和荊州刺史王叡,則從魯陽出發。
冀州牧韓馥坐鎮鄴城,負責糧草供應,沒有參加這次會盟。
幾十萬軍馬彙集在雒陽的周邊,讓袁紹這個盟主無比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