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在山谷遇襲之後,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蛻變。
為了把士卒們完整地帶回去,張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利用手中的望遠鏡和指南針,遠遠地就避開鮮卑騎兵。
在戰術上張飛也很靈活。
不是莽撞地一路向東,而是不斷地南北東西迂迴,扯動鮮卑人的包圍圈。
每次休息的時候,張飛把大部分的護衛,都當作斥候撒出去,起碼保證五十里的安全範圍。
晚上的時候,張飛更謹慎地按照衛荷教導的,在幾十裡範圍內佈滿了明暗哨。
軍事明暗哨在後世都是重要的警戒手段,不要說在這空曠的大草原,有敵人來襲,十里外就能聽到馬蹄聲。
作為練兵大家,高順從張飛的種種表現,知道他再也不是那個十七歲的少年,已經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大將。
五百多新兵,知道自己才是隊伍裡的累贅,開始東進後都主動要求戰鬥。
張飛也沒有矯情,每次襲擊鮮卑人部落,都讓新兵衝鋒在前,雖然造成一定的傷亡,卻讓新兵迅速地成長起來。
眼看著一支精銳的騎兵,在張飛的打造下逐漸成型。
這支騎兵只有八百多人,由四百多原來的護衛,四百多新兵組成。
張飛在山谷遇襲的時候,傷亡了一百多人,其中有幾十名護衛,為了保護張飛,喪生在山谷。
一路突圍,張飛雖然避重就輕,但要想衝出包圍,還要從鮮卑部落中,搶奪牛羊糧食,難免會發生戰鬥。
在一場場戰鬥中,主動求戰的新兵,還是傷亡了一百多人。
現在的張飛隊伍中,已經沒有了護衛和新兵之分。
護衛全部以低階軍官的身份,帶領著原來的新兵。
除了騎牆戰陣因為高難度,新兵們無法馬上掌握,其他的戰陣基本上都已經熟稔。
從涼州的居延屬國的大草原到幷州,路途其實並不遠。
這條草原上的路不通,主要是鮮卑人的地盤太危險,也容易迷路。
張飛他們擁有指南針,自然不擔心迷路。
半個月後終於到達了幷州的地界。
......
這個時候的幷州,同樣遭受鮮卑寇邊的劫難。
在定襄城中,呂布穿著騷包的白袍,頭巾上還插著兩根雉羽,在城牆上來回奔跑,手中的方天畫戟遞出去,就有一個爬上來的鮮卑人被捅下城牆。
剛剛渡過黃河的古馳,藏在一個山谷中,用手中的望遠鏡,看著定襄城的戰鬥。
定襄城城頭那個勇猛的身影,古馳知道肯定是呂布。
這個時候,九原城已經落入匈奴人的手中,呂家早年就遷移到定襄城。
在歷史的記載中,呂布雖然遠遠不如《三國演義》中那麼風光。
古馳認為,這完全是寫史的人,對呂布見利忘義的本性極度厭惡。
對呂布“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虓猛而不知義”等評價,在歷史中幾乎隨處可見。
呂布這個人的品性很差,但武藝高強還是得到認可。
至於他是不是像羅貫中所描寫的,為三國第一猛人,那就另說。
在正史上,呂布和關羽並沒有交手的記錄,到徐州後和張飛交手不勝,那時的呂布已經進入了衰退期,也不能一慨而論。
古馳一時間居然想得入神,忘記了定襄城下的鮮卑人,還在拼命地攻城。
定襄城下的鮮卑人也就是幾千人,古馳手中的兩千護衛,如果裝備齊全,擊潰鮮卑人可以說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