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在洛陽的時間線就更加模糊,只是說他早年舉孝廉為郎,後來因病辭職返回家鄉,在路上遇到氐人叛亂差點喪命。
涼州羌氐兩族因為混居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楚,統稱羌胡。
那個時候,涼州出名的白馬羌,其實就是白馬氐。
到了魏晉之後,因為氐族不斷地發展壯大,才真正和羌人分開以氐人自居。
整個漢末涼州都很混亂,羌胡的暴亂更是此起彼伏,在史冊中記載的也基本上是用‘暴亂’這個詞。
只有184年,北宮伯玉和李文侯帶領的羌人和月氏人小月氏,也就是氐人)叛亂,因為影響太惡劣,等於真正撼動了漢朝的統治,在史書上被稱為‘叛亂。’
這樣一分析,再加上賈詡的拜帖又出現在劉備的面前,劉備終於知道,賈詡返回武威應該是184年,路上遇到的氐人叛亂,應該就是月氏人。
......
劉備開始靜靜地思考這兩個漢末的超級大牛,到底要不要設法招攬呢?
要知道,士族的人可沒有那麼好招攬。
但李儒和賈詡卻應該有招攬的機會。
賈詡的家族三代為官,祖父賈衍做過袞州刺史,父親賈龔也是東漢輕騎將軍。
不過現在關西士族不得勢,賈詡的處境並不好,有招攬的機會。
李儒的背後沒有家族,肯定是所謂的寒門士子。
在漢末這個年代,除非能像鄭玄、蔡邕那樣成為一代大儒,否則寒門士子的仕途將會走得無比艱難。
李儒的仕途曲線雖然在歷史上沒有記載。
但他的年齡應該是和賈詡差不多,現在已經是三十五六歲了。
古代的這個年齡,基本上和劉備這種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已經相差了一輩。
既然是朝廷召集才學之士的時候徵辟,說明李儒在他的本地已經有不小的才名,或者早就已經入仕為官。
朝廷的三府徵辟是要考試的,李儒的才學出眾,才能成為博士,到太學成為學官。
189年劉宏去世迎來了董卓亂政,李儒還是個六百石的博士,如果是世家豪族的人,早就藉著博士這個階梯,外放為實職縣令,再往上升遷為國相、太守或者州刺史。
李儒在董卓到洛陽後選擇效忠,劉備完全能夠理解。
朝廷的中樞換人主持,就代表著大漢的整個權力機構開始重新洗牌。
李儒是有智慧的人,怎麼可能不抓住這個機會?
《三國演義》裡記載,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從很早開始就為董卓出謀劃策,這明顯是小說的表現手法,根本不真實。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李儒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殺劉辯、何太后等人。
很明顯,這是李儒效忠董卓必須付出的慘重代價!
也是李儒用劉辨和何太后的生命,作為效忠董卓的投名狀!
如果李儒是董卓的女婿,這種遺臭萬年的事情董卓會讓自己的女婿去做?
董卓絕對不是史書上記載的那麼愚蠢!
一個愚蠢的人,哪裡可能從西涼那種人吃人的地方脫穎而出,快速地升遷,成為一代權臣?
沒有足夠的魅力,董卓身邊那些在漢末同樣可以算優秀的戰將,怎麼可能為他賣命?
想要效忠董卓,就必須有讓董卓放心使用的投名狀,所以呂布必須殺了丁原,才能在董卓麾下獨領一軍。
劉備認為,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後世有人就說,歷史故事和歷史真相截然不同。
歷史故事就像我們站在高山頂上看風景,看到的是陽光下的一片燦爛。
歷史的真相卻藏在看風景的人腳下那個深淵裡,你低頭凝視,看到的是被無邊的黑暗,或許歷史的真相也在凝視著你!
史冊記載的內容,永遠比一個時代的真相單純!
流傳於世的歷史故事,又比歷史記載的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