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的冬天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時間。
十二月份的某天,決定國家道路轉折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
從那之後,社會形勢徹底開始轉變,在偉大的領導人嘔心瀝血的領導下,國家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眾志成城。
國內一片欣欣向榮,即使是寒冬臘月的冰冷,也驅不散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未來生活的熱情和期待。
當時,江秋月一邊按部就班的上課學習,一邊心潮澎湃地親身感受著祖國的一系列變化。
猶如枯老腐爛的樹木,驟然之間被注入了一股生機,捨去枯枝敗葉,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巨變初期,改變最明顯,最讓普通人感受最真切的還是衣食住行方面了。
開放的狂風吹過之後,京都城的大街上不再是以往單調的那幾種顏色,五顏六色的花衣裳多了起來。
百貨大樓和國營商店裡的服飾種類花樣更多了。
能用錢買到的東西同樣越來越多,生活中的選擇開始多樣化。
江秋月感受著這些美好的改變,觸動良多,心情激動之下揮筆寫下一篇感情豐富的文章,描寫人民生活的變化,歌頌祖國。
她寫完看了一遍後,有點小羞恥,總感覺寫的有些拍馬屁的嫌疑。
於是這篇文章被她壓在了書頁裡,隨後就遺忘了。
不過稍後張青梅借江秋月的書看,無意中發現了這篇情感豐沛言辭激勵人心的文章,給她從裡面扒了出來。
張青梅看了後覺得寫的很好,還給評讀了一番。
另外兩人爭相傳閱後同樣都覺得不錯,向江秋月建議去給報社投稿,肯定能被錄用的。
她們說的比文章的作者還自信,讓江秋月一時哭笑不得。
既然被發現了,她就不再藏掖,厚著臉皮接受了大家的誇贊。
稍後,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江秋月把那篇隨性之作投去了報社,然後就沒再關注這件事了。
大姐江春華的兒子過生日那天,江秋月下午下課後買了點水果糕點,拐去她家一趟看了看。
這趟沒讓彭敬業送,畢竟風口剛放開,他和老爺子最近都比較忙,江秋月這段時間沒事基本不敢輕易打擾他們。
她是直接坐電車去的,下車後七拐八拐找到姐夫家所在的筒子樓位置。
江春華已經下班了,正在哄著小閨女,見她過來很是欣喜。
“三妹,你咋來了?快快進來歇會兒。”
“今天不是我大外甥的生日嘛,就過來看看。”
江秋月進屋說著,順手把提的禮物送上,說明來意。
她確實很久沒來江春華這裡了,上次在四合院婚宴上大姐隨的禮可不少,沒跟她生分。
作為江家的兩個外嫁女,她們倆多少還是有點共同語言的。
江秋月想著,既然她知道大外甥的生日時間,好歹得有點表示不是。
因此,有了這一趟之行。
江秋月帶來的蘋果梨和豌豆糕都是一般好點的東西,江春華笑著接過後轉手交給了一個臉色黝黑的大姐。
“這是你姐夫家的遠房親戚,請來家裡幫忙的。”江春華介紹道。
“那感情好,有人幫著看孩子做家務,姐你就能好好上班了。”江秋月點頭贊道。
江春華被她說到關鍵點上,想想之前快忙成黃臉婆的日子,心有慼慼。
她丈夫由於在家裡是老小,被分出來單過,她生孩子後是沒有公婆幫忙照看的,什麼都得自己來。
雖然公婆平時知道他們夫妻倆的辛苦,多有偏幫,私下貼補,但是養孩子做飯等活計還得她親手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