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的光刻機,其門檻還是很低的,其本質就是一臺投影儀,透過光將設計好的電路圖投射到矽片上,以光為刀,在矽片上刻出電路圖。
三大光刻機巨頭能做,還有其他小型的的光刻機廠商也能做,就連幾大晶片設計公司也可以嘗試做幾臺。
根據摩爾定律,同樣大小的積體電路,上面排列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就翻一番,效能會提升一倍。
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後,摩爾定律卻不能延續下去,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光刻機的光源波長在193奈米上再也降不下來,光源技術遇到了瓶頸。
雕刻的東西越精密,刀尖就必須越細越鋒利,怎樣才能將193奈米的光波磨細呢?
正當業界一籌莫展時,一位叫林本堅的華人工程師卻另闢蹊徑,提出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方案。
他想到的辦法,就是在鏡頭和矽片之間加一層水。讓光經過水的折射,降為132n,這樣投射到矽片的圖案解析度更清晰,晶片密度可以更高。
這就是後世被人讚譽的沉浸式技術。
此時,林本堅正拿著拿著這種全新的方案、懷揣著夢想,到日、美、德等國各大光刻機公司上門推銷。
但是理想很完美,現實卻很殘酷。
光刻巨頭們都不看好這種沉浸式技術,他們覺得透過光源技術降低光波才是正道。
同時,在晶片製造中需要完全無汙染的環境,製造過程中加水容易產生水泡和造成汙染,直接影響晶片的良品率,誰也不願意為這種沉浸式技術耽誤自己的光源研究。
林本堅並沒有放棄,針對巨頭們的顧慮,不斷地最佳化自己的方案,一次又一次上門推銷,但卻是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想到這裡,李向陽沒有遲疑,立刻給人打電話,抓緊聯絡林本堅,無論用什麼辦法,一定把這種沉浸式專利技術弄到手。
直接購買是不可能的,那就得到林本堅的授權,即使不能成為獨佔許可,那也不要讓人排出專利許可之外。
好在林本堅目前正在苦苦掙扎,為了推銷自己的專利技術,一直都處於冷落和嘲笑中,如果此時李向陽讓人伸出橄欖枝,相信林本堅會欣喜若狂,一定會願意授權沉浸式專利技術。
雖然李向陽所倡導的光刻機還沒有開始研發,目前連一個公司的影子還沒有,但這阻擋不住李向陽對光刻機制造的嚮往之心。
只要有錢,無論是人才,還是裝置,就連一些光刻機制造技術都可以獲得。
所以李向陽決定在全球範圍內大采購,進行買買買!不能兼併的公司,那就追加投資,一定要成為這些公司的合夥人,免得以後受制於人。
如果不方便中國公司出手的,那就拜託美國、歐洲、香港的公司出面,一定要提前做好光刻機研發的全球佈局。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李向陽在韓國頻繁走動,透過獨資和合資的方式,把一些和光刻機有關的韓國企業都掌握在自己手裡。
當李向陽準備到日本去旅遊的時候,郭有霖給他直接彙報了兩則好訊息。
一是韓國政府已經批准,法國半導體公司收購海力士半導體有效,允許雙方進行公司手續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