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城門,李仲顯便後悔帶兩個兒子來城裡了:進城每人都要教2文錢的“門稅”。但已經走到城門口,李仲顯便咬咬牙,交給守城的兵丁6文銅錢,進了城。
城門裡面便是幾條彎彎扭扭的街道,縱橫交錯充斥著整個縣城。靠城門處的街道兩邊全是店鋪,很是繁華。
李仲顯急著去找鐵匠鋪,李龍和李虎卻似乎忘了來的目的,四處張望起來。
城門旁邊的幾家店鋪,門前都有三四個人的樣子,生意還不錯。
不過,李龍兩兄弟卻注意到,離城門幾十步的地方,有家店鋪,卻是怕有三十餘人,規規矩矩地站在鋪子門外排成兩排。
李龍好奇地拉住一名路人問這些人是在幹什麼?路人道:“那是個新開不久的五金鋪,主要賣些各種各樣的鐵器之類的,價格公道,質量又好,因此很多人排隊等著進去挑貨呢。”
李龍卻是上過幾年村學,識得幾個字,抬頭一看,果然那家店鋪門前掛著個牌匾“南記五金鋪糊北丁叄店)”。
李龍一想,莫非這南記五金鋪還不止這一家不成,要不然,後面的那個奇怪的記號裡面,也不用寫“糊北丁叄店”五個字了。
不過,這五個字卻到底是什麼意思?糊北,李龍自然明白什麼意思,丁叄店,卻是不懂了。
他好奇心被勾起來,便對父親李仲顯道:“爹,我和小虎到前面那個‘南記五金鋪’去看看熱鬧,你等下買好鋤頭到那來找我們就成。”
李仲顯急著買鐵鋤,見兩個兒子都盯著那家很是熱鬧的店子邁不開腿,兒子平常也難得進城一次,便同意下來。囑咐一聲不要亂走,看好弟弟,便一個人朝前面不遠的一家鐵匠鋪走去。
在李仲顯的印象中,這個地方原來有一家鐵匠鋪的。但今天卻也奇怪,李仲顯找了兩個來回,都沒找到那家鐵匠鋪。
也許是沒掛招牌吧。他心裡這樣猜測著,按著印象中的鐵匠鋪位置,走進一家同樣沒有招牌的店門,卻發現是一家壽材店。
真是晦氣!
李仲顯吐了口口水,連忙跑出來。無奈之下,他只得在街上問一名攤販:“小哥,我記得這裡原來有家鐵匠鋪,怎麼沒在了?”
那名攤販翻翻白眼:“鐵匠鋪?沒生意,一個多月前就關門改行了。喏,鐵不賣,改賣木材了。”說著,伸手一指,正是李仲顯剛進去的棺材鋪。
“這個鐵匠鋪沒生意?關門改行了?”李仲顯謝過那名攤販,一邊繼續往城中心走去,一邊琢磨著攤販的話。
怎麼會這樣呢?鐵匠鋪生意向來很好啊,光是每年賣販來的鐵鍋、鐵鏟、菜刀、鐮刀等就能賺上不少,還有他自家打製的鋤頭、柴刀、斧頭、鐵犁和火鉗等日常用具,也都非常搶手,怎麼會關門改行了呢?
李仲顯有些想不通了!
不過,還是辦正事要緊。家裡的那幾畝旱地還等著自己買好鋤頭,去鬆土呢。
李仲顯搖搖頭,往記憶中城中央的那兩處鐵匠鋪走去。
他記得城中央有一大一小兩家鐵匠鋪,這次掉了的兩把鋤頭,便是上次半年前,他進城買的。
李仲顯清楚地記得,當時是上午的集市,兩家鐵匠鋪生意都很好。即使是在價格貴一點的小鐵匠鋪,也是好多人擠在一起,而那個稍微便宜點的大鐵匠鋪,根本就擠不進去。
縣城很小。
很快,李仲顯便來到城中央鐵匠鋪的位置。他驚異地發現,只剩下一家小鐵匠鋪了,大鐵匠鋪消失了!
但他感覺跟半年前有些不一樣,再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原來他買過鋤頭的那家小鐵匠鋪的店鋪,已經改成了一家布匹行,而原來的大鐵匠鋪,中間截了一半,分出半截變成了典當鋪。
剩下半截,李仲顯雖然不識字,但看到鋪子外面支起了爐子,鋪子門口掛著鐵鏈和一排各式各樣鐵製品,便知道這確實還是鐵匠鋪,只不過,鋪面小了一大半。
走近鐵匠鋪,卻發現除了一個打盹的店主,空無他人。
今天怎麼回事?以前人滿為患、生意極好的鐵匠鋪,今天卻一個顧客都沒有?
李仲顯心中不免有些嘀咕起來。
鐵匠鋪的店主卻熱情地迎了上來:“客官,買鐵器啊?咱家鋪子裡的鐵器都是我親手打製,結實耐用,品種齊全,您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