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院長很快就把意思傳達下去,對於白曦的建議,專家和研究員們大多表示認同,但也有人心裡有擔憂。
“幾年前,安市的鐘樓拆移換址的時候,也是記錄了每根柱子的編號和銜接的榫卯,但重建的時候,卻怎麼也弄不上,一部分不得不上大釘子……”
“那可是古建築啊,能彰顯我華國曆史文化的古建築,是瑰寶。”
說到這裡,開口的楊專家一臉的可惜,又繼續說道:“雖然科研和古建築是兩回事,但我也怕我們的現有的技術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楊專家說起這個,不少人也紛紛有些擔憂起來,點頭附和,這個事情,當初可是把古建築界的人難的不行。
不少古建築的專家學者,能工巧匠都被尋請過去幫忙,但三個多月,硬是沒弄出來。
明明照著順序和序號來的,卻怎麼也接不上,不用大釘子,甚至是鋼材固定,鐘樓根本就立不住。
拆之前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也覺得不會有什麼問題,哪裡知道被現實打了耳光。
古人的能工巧匠果然是厲害!
最後,實在是沒辦法,只能一半用榫卯,一半上了定製的大鋼釘,這個事情也讓其他省市有類似搬遷古建築的計劃當即就給按下了。
白曦一聽,手指按了按額角,沒好氣道:“這是兩回事!”
“研究本來就是從無到有,這中間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和自我懷疑。”
白曦:“成功就不是隨隨便便達到的,研究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想那麼多幹什麼。躊躇、猶豫,瞻前顧後的,這樣的心態,怎麼進行研究?”
“我,白顧問,我……”楊專家頓時就不好意思起來:“我不是那個意思,我很有信心的,我……”
黃院長也幫忙說話:“白顧問,楊專家他是一個很厲害的很有學問的同志,他只是覺得白顧問提供的這些東西太過珍貴了,怕萬一出現了什麼差池……”
白曦哪裡會不知道,她也不是對科技研究院的人有什麼意見,只是他們磨磨蹭蹭的,這樣不敢,那樣擔心,這樣不行,那樣不放心的,拍攝棚就沒辦法拆。
村裡還等著她回去呢,再磨蹭幾天,陳大柳又要來電話了。
她可是答應了要回村去和村民們過元旦的,身為姑奶奶,她可不是能食言。
白曦不會承認,陳大柳說村裡準備弄烤豬,弄很多好吃的,她這才著急回去的。
“這東西只是現在看著珍貴,但我相信,只要你們多瞭解,多研究,只要吃透了,研發部一定會生產出更多臺來的。”
“你們想想,一開始,我們是不是也生產不出來電風扇?”
“還有大彩電,在沒有生產出來的時候,誰不覺得大彩電是一件先進的物件,但它現在還是嗎?”
有的研究員下意識的想要點頭,但看了一下白曦的表情後,想了想,忍住了點頭的想法。
他心想,上回白顧問就說了,大彩電應該要更新換代了,現在看看這些更先進的裝置,對白顧問來說,的確沒什麼挑戰,也就算不上是什麼技術含量的東西了。
白曦:“我把這些東西給你們,不是讓你們供著的,是讓你們摸索,研究,吃透,是讓你們攻克了好進行生產。”caso.
“做人要有目標,要有理想,這些東西那麼難製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