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亂世之中暫時統一了北方的大周王朝,實際上是一個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
大家一開始都想競選班長,後來發現班長只能有一個,而周皇室的開國君主實在太猛了!晉陽有兵、河北有糧,他本人身體壯實,腦袋還不笨,大家實在幹不過他。
那就讓他做班長吧。我做副班長,你幹衛生委員,都是為同學們服務嘛~
周太祖死後,繼任之君為人寬厚,跟著太祖打天下的那幫能臣猛將們也都還活著,那就繼續維持這個樣子,他好我也好。
到了第三任班長,也就是現任大周皇帝時,情況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由於他的母后是關東門閥世家的貴女,上一輪突圍模式又是靠黃河南邊的中原貴族支援,所以難免會在小紅花的佩戴分發上有所偏斜。
這下晉陽和河北的老兄弟們心裡就有疙瘩了呀!你們老周家競選班長時,我們出人出錢還出糧,拉選票發傳單,現在你小子整這麼一出,什麼意思?
這事要是放在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或者一位強有力的君主身上,或許還能鎮的住。
可問題是,當今天下,開公司的不止你一家啊!
前段時間你領著同學們和隔壁班的拔河,有同學受傷了你都不管,他嚷嚷著班長輪流做,現在到我家。下課後你把他堵在小廁所教育了一頓,這事還沒過去呢~
現在你又倚仗副班長的支持者,嫌我們一直佩戴小紅花對其他同學不公平,冷落我們這些老兄弟。
媽的,欺人太甚!重新選班長!
體育委員、文藝委員、各科課代表們一看這情況,也不禁低頭深思起來——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
而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說回本次發起重新競選班長活動的主角應開疆同學。
大周攏共有六位節度使,分別是關中節度使、盧龍節度使、晉陽節度使、江淮節度使、襄樊節度使和雲中節度使。
應開疆是土生土長的幽州人,從剛學會走路那會就已經在和關外的草原靚仔們幹架了,能打架會殺人,出了名的暴脾氣,心眼子還多。由於他多次保衛了燕雲百姓的人身財產安全,所以在當地威望極高。
不是成為節度使才能領兵,而是能領兵,所以才成為了節度使。
什麼是節度使?就是在他駐軍的地盤上,軍、政、財、民乃至村民家的母豬下崽都要經過他的批覆。
高興了叫你一聲陛下,不高興了,抽出寶劍給你家一人一下!
現任大周皇帝長於深宮,在與應開疆的交流中產生了一絲誤解。他認為應開疆是他的下屬,所以就該事事聽他的,包括軍事行動和賦稅徵收比例。
或者說,他想拿應開疆開刀,殺雞儆猴,徹底解決六大藩鎮。
因為其他節度使至少表面上還算聽話,而且,收拾弱的沒意義,強的又耗不起,盧龍節度使剛好不上不下,那就你了!
可是,經過舊唐滅亡以來的幾十年亂象更迭,藩鎮割據的情況已經形成一種優良傳統,城頭變換帝王旗更是常態,至今才不過安穩了三十幾年,後勁還在呢~
而且應開疆也不是吃素的,平時大家互相開開玩笑也沒什麼,可一看周帝真要和自己貼貼,當即就不幹了!河北各地的貴族們也紛紛跑到他家,異口同聲的說他頭上有犄角,身後有尾巴。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燕趙大地狼煙四起。
而距離最近的晉陽節度使,第一時間就派重兵扼住了壺關。他的這個舉動更有意思,名為保境安民,實則能進能退。
朝廷贏了,他就出兵平叛。
盧龍軍勝,那就逐鹿中原。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大周盧龍軍變成大燕軍後,夏國和唐國的一把手都發來了賀電,對他們獨立自主的大膽改革、另起爐灶的創新意識、結合自身情況的適應性探索表示了支援與肯定。
而且,他們的支援不僅僅是停留在嘴上,夏國五萬鐵騎越過邊境線,沿著六盤山脈向渭州、天水、蕭關、米脂等各個軍事重鎮發起猛烈攻擊,劍鋒直指關中平原。
老子們要在長安放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