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殿中侍御史杜淹說道:“啟稟齊王,下官得到訊息,弘化郡留守唐國公淵縱容其子交結豪俠犯罪之人,有違律令,請齊王派人盤查!”
楊恩一聽,什麼?居然有這樣的事情?
不過,心裡又想,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想了想說道:
“速將此事報與今上,讓今上定奪!大理寺再派一位大理評事到那裡看看監獄情況,順便也調查一下此事!”
他想,像這樣的小事,估計楊廣也不會太計較。因為,隋代與唐代不同,自己一個王爺,護衛都有一萬多人呢!
他是唐國公,身邊找些勇猛之人當隨從,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除非有他確實造反的證據,而這肯定是找不到的。
“遵命!”大理少卿回答道。
“齊王,今科科舉之舉子已經到齊,秀才、明經、進士科總共有千二百二十人。齊王曾經說要親自接見他們,不知安排在何時為宜?”一位吏部員外郎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三天以後,讓他們到國子監考場,我親自去看一看。對了,這次國子監的學生,參加科考的人可多?”楊恩問道。
在國子監就讀的學生,都是官員的子弟,有官蔭,他們透過學校的畢業考試之後,就可以做官,不一定非得參加科舉考試。
當然,如果參加科舉及第,對他們今後的提升有很大好處。
比如許敬宗,人家可是秀才出生,父親也是五品高官。
“回齊王,今年學生參加科舉的人數比去年多了兩倍,一共有三百二十三人。因為他們聽說,今後在官員的提拔上,將更加重視科舉及第的資歷,因此學生對於科舉考試都趨之若鶩!”
“很好!錄取名額確定沒有?”
“依照往年習慣,秀才科不定人數,一般不超過三人。這次報考秀才的一共有128人。
進士科控制在二十人左右,明經科控制在一百二十人左右,這也是以前齊王確定的名額,今上已經批准透過的。”
“人數不要控制那麼死,多幾個少幾個也無所謂!還有,今年科舉要改革,要糊名,另外,要加強監考和錄取過程的監督,我要親自參與。凡是徇私舞弊的,一律嚴懲!”
“這……下官遵命!”
眾人一聽說要糊名,都極感震驚!
隋代的科舉考試剛剛起步,當時的試卷並不糊名,和現在老師判決學生的習題一樣。
至於將每個考生的試卷謄寫一份,以免主考官和考官透過卷面字跡辨認出考生來,最大限度的避免作弊可能,則要到明清以後。
而且還有一件惡習,就是很多有名望的學生,是事先把自己的詩詞交給主考官看,以博取名聲。
一般當時錄取的人,都是很有名望的人。
對於楊恩來說,當然要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考試環境,給每個考生一個機會。
楊恩最後說道:“你們統籌安排下,到時候對於所有的及第秀才、進士,還有排在前20名的明經及第舉子,我要親自面試。”
“下官遵命!”
……
作為留守來說,權力非常大,除了必須要向皇帝彙報的意外,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
楊恩對每件事情都非常慎重,這七八十名官員向楊恩彙報了工作之後,時間已經很晚,有些沒有吃早飯的人已經餓得不行。
他一看,就是衛玄,因為70多歲了,也已經精力不濟。
幸虧自己早有安排,這是自己第一天當西京留守辦差,要請這些人在尚書省的廚房吃一頓飯!
看看沒什麼事,他就說道:“諸位,今日就在此吃一頓便餐。從明日開始,文武官員五品以上,還有文職清職官員,三日到此一次議事。平日裡諸位就各自忙自己的事!”
“多謝齊王!”
這些人一聽齊王請吃飯,當然高興,他們知道齊王一向很大方的。
這裡要說一下,古代人請客可不簡單,與現在請客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當時很多低階官吏員,如果單靠自己的工資,一個月也吃不上幾回肉,更別提老百姓了!
……
齊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