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哪裡,家長都必須跟到哪裡。
家長累,孩子也很不自由。
生活中如此,在學業上,
我們的孩子們體會可能更加強烈。
前幾天,一位媽媽因為陪孩子做作業
而“深夜怒吼”的事件刷爆朋友圈,
就是因為戳中了父母的痛點,引起共鳴。
雖然陪作業的爸爸媽媽們感到抓狂,
但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下,
或許他們更是委屈難耐。
“為什麼我一做作業,
爸爸媽媽就變得凶神惡煞?”
“為什麼是否做作業還需要家長簽字?
搞得我像個犯人!”
也許當初流行這一做法的目的在於家學聯動,
共同督促孩子學習,讓家長也掌握學習的進度,
出發點是好的。
可是,尚且不論是否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這樣做真的對孩子好嗎?
做作業,做手工,
其責任主體從孩子變成了“家長+孩子”,
削弱了孩子的本該承擔的責任。
“反正爸爸媽媽幫忙。”
時間長了,孩子容易產生依賴心理,
往深裡想,學校推行這樣的制度,
家長被迫貫徹,是對孩子深深地不信任,
從效果上說,
也削弱了孩子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
對此,最近浙江一所學校叫停了家長簽字的做法,
校長說,“批改作業是老師的基本職責”。
這項舉措令家長拍手叫好。
做父母的是否也可以學學這所學校,
嘗試相信孩子,解放自己呢?
曾經接診過一名青春期的孩子,
因為考前焦慮而來。
在諮詢中發現,
孩子對父母懷有很大的敵意。
他的母親是全職太太,
自小學開始就一直陪著他做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