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陳偉澈點點頭,與秦洧川告別,然後就一個人看了起來。
走了幾步路,見到一位老實巴交的大爺坐在地上,與眾不同,這位大爺鬍子花白,面板黝黑,臉上帶著憨憨的笑容,一看就是那種長期幹農活,農村裡出來的樸素老漢,絕不是幹盜墓這一行的,估計東西都是家裡祖傳的。
他身前地上擺著一塊幹淨的藏青長布,上面擱了幾只古舊的碗碟,香爐,青銅小鼎,古銅錢,硯臺等物,東西都擦得幹幹淨淨,陳偉澈對這樣的人比較有好感,心道,在那些亂七八糟的人那裡買東西,還不如照顧這位老伯的生意呢,當下就蹲了下來,拿起那個硯臺觀看。
老漢就在一旁介紹:“這個物件,是我祖爺爺的祖爺爺的祖爺爺流傳下來的,說出來不怕小哥你笑話,我祖上也是書香門第,後來遇上亂世才漸漸沒落,這個硯臺絕對是好東西啊,正宗的明朝物件,背後還有名人題的字呢。”
陳偉澈翻轉過來一看,只見背面刻著“以文會友,徐渭贈清泉兄”幾個字,筆力蒼勁,是不是徐渭的真跡不知道,但這個書法著實了得。至少陳偉澈寫不出這樣的字來!
這方硯臺呈紫色,石質溫潤細膩,長約15厘米,寬約9厘米,厚度大概在3厘米左右,隨形制硯,一面硯堂平整,背面雕刻青藤紋,聊聊數刀,卻不失飄渺飛旋,超逸有致,配上徐渭的字,顯得格外清雅。
硯臺入手沉甸,摸起來十分光滑細嫩,恍如女人的面板,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做成,洗得幹幹淨淨,沒有半點墨漬,能見到自然的石紋,顏色均勻,並無任何破損或修補過的痕跡。
“莫不是端硯?”陳偉澈雖然對古董沒研究,但硯臺卻略有涉獵,因為他爺爺就有一塊上好的乾隆伏虎硯,乃是前國家領導人所贈,他小時候經常拿起來把玩。
陳偉澈仔細端詳,隨後又用手敲了敲這方端硯,發出像敲木頭一般的聲音,心下就更加確定了,必定是端硯無疑,因為,端硯之中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石質的嫩與老。
端硯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文房四寶,硯為其一,而華夏所産的四大名硯,尤以端硯為最。其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又有“哈氣研墨”之說。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有詩贊曰:“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而現在隨著幾大名坑硯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別是老坑已封坑多年,無石可採,偶有難得的好石,被現在那些庸工俗手一雕,是為廢品,端硯便越發珍貴,更何況雕工精美的古董乎?
不得不說,古人在工藝品方面的手藝要遠比現代人強!
“這方硯臺您賣多少錢?”陳偉澈問道。
這話一出,邊上的人立刻紛紛投來鄙視的目光。
尤其是其中一個穿著光鮮,手上帶著一串高檔羊脂和田軟玉籽料的中年胖子,十分不屑,搞了半天,原來是個外行。
“賣五萬!”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賣家老漢也是個外行,一聽陳偉澈問價,立馬樂呵呵地答道。
五萬啊!品相這麼完好,雕工這麼精美的端硯,還有名人題字呢,竟然只賣五萬?邊上那個胖子立馬就眼睛紅了,後悔得要死,心說怎麼老子先前沒發現?被這小子給檢漏了?嗎的還是個外行,有沒有天理?
古玩這行談價錢,一般都不像陳偉澈與老漢這般明目張膽地討價還價,尤其是在人多的時候,而是沿用古代的拉手之法。
所謂拉手,盛行於古代藥材買賣,古董買賣,牛羊馬匹買賣等各種交易,因為古人的衣服袖子十分寬大,交易的時候兩人在袖籠裡拉著手,透過特定的手語,手勢,討價還價,十分具有隱秘性,不會讓邊上的第三者知曉,這對於貨物日後的出手買賣都比較有利,同時也是為了防止別人搗亂,搶貨。
到了現代,許多行業還保留著這一種談價的方式,古玩這一行便是其一。
陳偉澈和賣家老漢的做法,一下就露了餡,擺明瞭是兩土包子!外行!給了別人以可趁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