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天飛傳 > 第21章 鄭村之戰

第21章 鄭村之戰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敵國小白臉 殘唐局 水滸萬金侯 較量無聲 星際浮雕師 大唐潛龍 大唐開局點水成冰 從就藩開始重塑大明 從西漢開始擺爛 大清宮裡的小人物 暗戰 爆笑艦炮手 西晉二當家 亂世才子 大明:我,開國王爺,帶頭反對分封制 美利堅獵魔紀 故宋帆影 曹魏天子 我是特種兵之狼兵 隋末之群英逐鹿

紅塵似水,烈焰如歌。時間蒼茫了歲月,故事蹉跎了流年,回憶冷清了惆悵,夢想凋謝了結局。當一切已經塵埃落定,是否還有一種悔改的力量?當一切已經揚帆起航,是否還有一種見風使舵的轉機?如果說時間註定消逝,如果說故事註定結束,如果說回憶註定唯心,如果說夢想註定待定,是否有一種正確的方向,能讓我們在萬變不離其宗的幻象之中,尋找到一條相對最佳化的路線?聯絡,發展,矛盾,應變,當一系列的名詞充斥在我們的腦中,是否有一種世俗的力量,能讓我們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天飛傳,這是一群追夢青年的人生頌歌。

話說朱棣當年對李景隆置之不理,帶領軍隊出征大寧的時候,李景隆在朱棣的戰略後方也沒有閒著,果然率軍圍困北平,攻打了北平的九座城門北平九門指北二門德勝門、安定門;南三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又稱前三門;東二門東直門、朝陽門;西二門西直門、阜成門)。

李景隆乃是紈絝子弟,寡謀而驕,色歷而餒,素不知兵法。加之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只得急調瞿能陣前助戰。

瞿能雄才大略,少時隨父從軍,作戰經驗豐富,善騎射,明韜略,名聞朝野。瞿能的父親瞿通在洪武年間官至都督府僉事正二品,統領全國各地衛所),瞿通死後,瞿能便蔭承了都督府僉事的官位,後來又被任命為四川都指揮使。在蜀期間,瞿能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相處融洽,使巴蜀之地政令通暢,民心大順,政局穩固,軍民團結。後來瞿能又在跟隨涼國公藍玉渡過大渡河征討西番部落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

當時朱棣將蘆溝橋駐軍調入北平城內守衛,自己親率大軍增援遼東,掃平外圍。朱棣把守護北平的重任交給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並讓姚廣孝、金忠、顧成等人留守北平輔佐朱高熾。朱棣出征時對朱高熾等人安排道:“李景隆若來攻城,只宜堅守,不能出戰。”

十月十八,李景隆率大軍兵臨城下,朱高熾只是憑城堅守,雙方在北平城下展開了激列的陣地戰。

十月的北平霜雪氣候,南軍糧草不足,上下離心,李景隆深入趨利,求勝心切,由於李景隆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又令兵將火焚城門,燕軍汲水撲救,不能得破,轉命火炮打城,雲梯攻城,地穴入城,皆未得逞。外面百般攻打,內裡拒守不出,入夜燕軍縋牆出城,鳴鼓驚攪,使南軍將士睡臥不安,李景隆十分無奈。

一日,瞿能領子瞿鬱、瞿陶率千騎、借雲梯,乘張液門守軍不備,虎威神勇,奮勇登城,殺聲震天,燕軍不可敵,遂砍開城門。瞿能領千餘將士,準備衝城,又恐城中寬大,無兵接濟難以脫身,立於城門,呼喊後兵接濟。李景隆暗想,此城已垂危,瞿能今日能登,他日亦能破,故飛馬傳報瞿能,令其莫要孤軍深入,以防暗算,待明日率大隊人馬一齊殺入。瞿能得令,不敢違抗,只得退出城外。

瞿能破城,讓朱高熾大吃一驚,親自臨城審視,見城上平硬可登,忙督士卒汲水灌溼。時正天寒,滴水成冰,一夜寒風,已成冰城,李景隆次日帶領數萬兵將親至張液門,見城上冰雪光滑如油,無有容足之處,只得罷兵。瞿能看了,深嘆錯失良機,而李景隆全不追悔,意想此城破在旦夕。

機會總是那麼的稍縱即逝,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李景隆已經錯過了攻佔北平城的最好時機,因為燕王朱棣此時已掃平外圍,正準備班師回援。

十月二十二,朱棣回師北平,行軍至會州一帶。朱棣在會州改編行伍,設立五軍。朱棣任命張玉將中軍黃熊),鄭亨、何壽副之;任命朱能將左軍青龍),朱榮、李浚副之;任命李彬將右軍白虎),徐理、孟善副之;任命徐忠將前軍朱雀),陳文、吳達副之;任命房寬將後軍玄武),和允中、毛整副之。五軍改編完畢,朱棣整裝待發,向北平挺進,十月二十四,朱棣帶軍進入松亭關河北承德)。

十一月初七,燕王朱棣來到孤山。巡邏的騎兵回來報說:“白河水流湍急,不可渡河。”燕王朱棣向神祈禱,心誠則靈,燕王大軍如有神助,朱棣帶軍來到白河的時候,水面突然結冰,朱棣的大軍安然渡過了白河。李景隆遣都督陳暉偵察敵人,可是陳暉取道不利,來到了燕王朱棣的戰略後方。朱棣分了一部分軍力來還擊陳暉。陳暉的軍隊戰敗,爭先恐後地搶渡白河。這時白河上的冰面忽然溶解,陳暉手下的戰士溺死無數。

十一月初八,朱棣與李景隆在鄭村壩開戰,鄭村壩在今北京東北二十里郊區的鄭村水庫東壩。李景隆心下著急,命將士晝夜防守。時正苦寒,軍卒立於雪地不得休息,凍死者甚多,用兵大違天時,自斃其眾。而朱棣則率精騎為先鋒,分兵五路,左右衝擊,連絡而進,逼進大營。前部多為邊關勇將,銳可不擋,不多時金鼓連天,直壓南營。李景隆早已惕怯,見燕軍提刀躍馬,衝陣而來,南軍眾將俱皆退縮,不敢上前。此時只有瞿能、瞿陶父子勇猛過人,縱馬出陣,直殺得天慘日昏,個個膽寒。然瞿能苦戰多時,見南軍眾將漸敗,主帥無有變通,料想獨力難支,遂令兒子瞿陶,領數百家兵保護李景隆,自己一馬當先,殺開一條血路逃回本營。朱棣連破南軍七座營寨。燕將張玉列陣進擊,直抵北平城下。城中守軍也鼓譟殺出。李景隆軍大敗,拋棄物資,連夜撤退,南軍各部盡皆南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需要說明的是,鄭村壩之戰發生在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的靖難之役中,交戰雙方是建文帝的軍隊與燕王的軍隊。當時,朱棣以8萬人馬對抗李景隆率領的50萬大軍,雙方力量懸殊過大,可是最終朱棣卻打敗了李景隆,並把他打得提心吊膽、魂飛魄散。此戰中,燕王朱棣的軍隊共斃傷建文帝軍隊數萬人。鄭村壩之戰的勝利,是朱棣第一次大規模作戰的勝利。這一戰,使朱棣終於在戰場上爭得了一點主動,擺脫了完全被動挨打的處境。朱棣的御前帶刀侍衛馬三寶又名馬和,本為雲南貴族,洪武十四年被藍玉、傅友德俘虜閹割後送到燕王府作秀童。馬和身材魁梧,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內侍中無出其右")也是在這場戰爭中,從刀光劍影裡拯救了朱棣的性命,成為了朱棣的救命恩人,從此他用一生奉陪朱棣出生入死,並在多年以後被朱棣賜姓名為鄭和,用來銘記他在這場鄭村壩之戰中作出的卓越貢獻。

十一月十二,李景隆向建文帝朱允炆上書,為自己的戰敗找藉口,言辭懇切,誠摯感人。朱允炆一方面被李景隆的花言巧語所矇蔽,另一方面,朱允炆又是一個重視親情的人,而李景隆和朱允炆之間,恰好存在著一些親戚關係。李景隆,1369年出生,比朱棣小9歲,屬雞,是朱元璋的外甥曹國公李文忠的長子。李景隆的爺爺李貞,娶了朱元璋的二姐曹國長公主,也就是說,李貞是朱元璋的姐夫、朱棣的姑父,則朱元璋是李貞的小舅子,李文忠的舅舅;李貞的兒子李文忠,就是朱棣的姑老表;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雖然與朱棣年齡相仿,但按輩份是朱棣的姑表侄,該叫朱棣和朱標舅表叔。那麼李景隆與朱允炆之間,自然也存在著一定的沾親帶故的平輩表間關係。特別親上加親的是,李景隆還將他的女兒李仙惠嫁給了晉王朱棡的次子朱濟熿李景隆和朱濟熿也是平輩姑舅老表,但成了朱濟熿的岳父,這層政治聯姻略帶髒唐臭漢的色彩),朱濟熿和朱允炆又是關係非常要好的堂兄弟,並且李景隆還當過太子太傅與東宮懿太子朱標交好,因此,李景隆顯然是皇親國戚。所以,收到李景隆的申訴奏摺以後,朱允炆並沒有對李景隆嚴肅處理,撤職查辦,而是對李景隆採取了一種非常柔軟的措施,只是批評了他幾句,勉勵了他一番,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十二月,李景隆撤回德州,準備等來年開春再北上攻燕。故事在此處先告一段落。

話說孫拼到江湖之上招募殺手,果然招到了一位武藝高強之輩,此人名喚田起,善使長槍,能於百步之內追魂奪命。而龐宣在江湖之上招募刺客,果然也招到了一位身手了得之人,此人名喚龐惠,善使短刃,能在三天之內趕盡殺絕。

龐宣令龐惠到龍鳳客棧去刺殺趙翼,孫拼則讓田起到龍鳳客棧去保護趙翼。另一方面,孫拼又在江湖上招募了兩個殺手宋京和衛蒼,讓他們去行刺魏軍。

宋京是河南開封人,為人俠義,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宋京的父親名叫宋原,是扶波先生的弟子。宋原為人正直,武藝高強。宋京自幼跟隨宋原習武,善使扶波刀法。時間不斷流逝,宋京也在不斷成長。長大以後,宋京不甘心每天過一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決定到外面去闖蕩世界,行走江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在飽經生活艱辛,看穿眾生百態,穿梭大街小巷,體味三教九流以後,宋京發揮自己的特長,成了一名冷血無情的殺手。

宋京善使大刀,這些年來在江湖之上也算是闖出了一點名聲,經常讓那些作惡多端之人聞風喪膽。魏軍平時欺凌良善,作奸犯科,早已聲名狼藉,所以宋京接下了孫拼的這一單,打算除暴安良。然而孫拼下單的時候,卻對宋京說道“此次行兇,以恐嚇為主,不到萬不得已,切忌不可動手傷人性命。”宋京說道“天理輪迴報應,公道自在人心,我宋京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出來行走江湖,自會相機行事。”

衛蒼是河南安陽人。衛蒼背井離鄉來到江西的時候,曾經追隨魏軍,受到魏軍的接濟。衛蒼身材粗壯,力大無窮,曾與魏軍一起作奸犯科,是魏軍的得力助手。由於經常與魏軍做一些傷天害理之事,衛蒼的良心感到非常不安,他經常在內心告誡自己“這種刀頭嗜血,飄浮不定,擔驚受怕,暗無天日的生活再也不能過下去了“,可賊船好上難下,白絹易染難漂,衛蒼想改邪歸正,那是困難重重。然而天道酬勤,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衛蒼走投無路的時候,趙翼出現了。趙翼救衛蒼脫離苦海,並幫他置辦了一份家業。衛蒼從此與魏軍分道揚鑣,並對趙翼感恩戴德。而趙翼對衛蒼的救濟,也讓魏軍與趙翼之間拉下了更多的仇恨,魏軍從此看趙翼更加的不順眼。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