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突然間有個小夥伴歐了。然後在剛剛歐了的時候,突然有人過來如果戳一下這個人的話,這個已經歐了的小夥伴可能會一下子突然坐起來。
然後坐起來之後,會再次倒下。
這時候,在既往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很多人都稱呼這個是詐屍。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達,這個現象已經有了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應激。
但是應激帶過來事情並不只是資料裡說的這些。
手術帶來的最明顯的應激反應,帶過來的問題,就是會讓人的代謝增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人體的在應激反應下,代謝甚至會增加到平時的兩倍左右。
但是在手術後早期,患者的進食狀態卻很難達到平時。
這樣人體就進入了一種能量的負平衡狀態。
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鄭毅明白了之後,立刻也是順著傑森醫生的話語說道:
“確實,所有如果營養狀態本身就有問題,或者是患者本身就有進食障礙的話。”
“那麼,患者在手術後可能會因為營養狀態而出現各種不好的事情。”
說到這裡,鄭毅還補充了一句:
“尤其是心臟手術,更是如此。”
近年來,透過早期腸內營養、選擇特殊成分的營養物或增加某些營養物、血糖管理等手段,營養干預已成為減輕重症患者代謝應激、防治細胞氧化損傷、調節免疫功能,並最終縮短其icu住院時間,甚至改善預後的積極策略。
因此,對患者營養干預的認識已從之前營養支援轉變為營養治療策略,目前通稱營養支援治療。
心臟外科的患者,在圍手術期,營養高風險和營養不良較為常見。
經受心臟及大血管手術患者,因體外迴圈損傷、組織器官缺血再灌注損傷、凝血功能異常等因素均可促進氧或氮自由基和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從而引起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延緩心臟及原受累器官的恢復,呼吸及迴圈也需在 icu內經一定時間的支援才可趨於穩定,並可增加威脅生命併發症的發生率,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急性腎損傷等。
心臟外科術後患者出現的營養不良多是醫源性的。
越來越多的研究也發現了,營養不良是心臟外科患者術後不良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它與重症監護病房icu)時間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延長、併發症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關。
在術前,心臟外科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在 1025之間。在術後,心臟外科患者普遍存在營養治療不足或者延遲營養支援現象。
因此,營養治療是心臟外科患者圍手術期治療的重要措施。早期識別存在營
養不良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並給予充足、合適的營養治療可能改善心臟外科患者的臨床預後。
“所以……”傑森醫生微微一笑:“營養篩查?”
“嗯。”鄭毅點了點頭。
營養篩查的目的在於識別存在營養不良或者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因為這類患者被認為最有可能從營養治療中獲益。
由於疾病進展、手術創傷和體外迴圈帶來的嚴重炎症反應以及術後不充分的營養支援,心臟外科患者的營養狀況波動很大,因此營養篩查最好是貫穿整個圍術期。
一邊說著,鄭毅一邊將手裡的表格遞給了傑森醫生。
目前鄭毅對於老爺子的評價,主要採用了兩種評分,那就是nutrirs 2002。
因為心臟外科圍手術期營養高風險和營養不良較為常見,而在營養評價的工具方面來說,目前與預後最具相關性的營養風險評估是危重病營養風險評分,也就是nutric評分。
因為目前只有nutrirs 2002同時與營養狀態及疾病嚴重程度相關。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huanyuanapp 】
其中,nutric評分高的患者往往能夠從積極的熱量及蛋白質的支援治療中獲益更多,如更低的病死率和更短的機械通氣時間等。
按照鄭毅的計算,在術前存在重度營養不良,即nrs 2002≥5分或nutric評分≥6分,就可以在術前根據個體化情況最少1周之前給予營養支援。
在營養的策略方面,鄭毅計劃在前4872小時內實現 80目標能量及蛋白質攝入量,以此來保證營養策略的臨床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