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的腸道出血統稱為下消化道出血。
但是,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新名詞“中消化道”改變了對消化道的傳統分段概念的認識。新定義以十二指腸乳頭、迴盲瓣為標誌,將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乳頭以上)、“中消化道”十二指腸乳頭至迴盲瓣)和“下消化道”盲腸、結、直腸)。
但是在臨床上,很多醫生對於“中消化道”還是習慣性地稱作高位小腸。
在僅僅是小量、慢性出血的情況,患者往往多無明顯自覺症狀。
但是在急性、大量出血時出現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乾等症狀,甚或暈厥、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休克等症狀。
譬如說,某一天,這位患者,突然嘔吐了。
吐出來的東西是類似於咖啡色樣的東西。
這個時候很有可能就是出現了消化道出血了。
因為這種咖啡色的東西,最常見的就是血液在遇到胃液之後,發生反應之後的顏色。
當然也有患者直接大量嘔血,這種比較常見的就是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所出現的出血。
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容易分辨,但是這個疾病最麻煩的地方就是治療。
所有的出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關注患者的出血點。
這個時候就要靠各種先進的醫療手段了。
很多的時候,做一個胃鏡或者腸鏡都能發現出血點,並且可以在背景或者是場景之下,對患者的出血點,噴一些冰鹽水和特殊的止血藥。
這樣大多數患者,對身體狀況,出血情況都會有所好轉。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
就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例外的。
胃鏡所能看到的範圍是一直從食道開始,一直到消化系統後面的十二指腸。
而腸鏡檢查的範圍都是患者的結腸。這個地方還有另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就是大腸。
這中間問題就顯現出來了。
因為對於患者來說,雖然說你們能夠看到患者的結腸以及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是患者的胃腸道可不僅僅只有這些,最起碼,還有空腸和迴腸,也就是俗稱的小腸。
這一部分無論是胃鏡或者腸鏡都很難看到的。
有一部分患者的出血,就是在這裡。
這時候,可能就會有人出來槓一下了。
不是要現在已經有小腸鏡技術了嗎?
的確,這個技術現在是有的,但是小腸鏡技術能夠看到的範圍也是有限的。
而且,目前能夠開展的地方並不多。
但是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那可多了去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是很麻煩的,因為你判斷不了這些出血點,你就沒有辦法進行點對點的治療,只能用一些通用的止血藥物的使用。
如果患者出血的地方不大的話,那也許還可以。
但是對於比較大的出血點來說,這些藥物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
這就很尷尬了。
雖然說,對於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有一種策略是。對於某一些這種潰瘍所導致的出血,到一定的嚴重程度之後,可以讓外科來進行切除。
這樣做的原理是,將存在嚴重出血點的那一小段胃腸道,切除掉一小部分。
這樣的話有可能會止住這些出血,畢竟出血點都被切掉了,還拿什麼出血。
但是這樣的話還會出現新的問題。
那就是,在你沒有辦法明確患者出血點的時候,如果你就去對患者進行開腹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