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起,刀落。
在患者的手腕上打切了個小口之後,鄭毅把腔鏡慢慢地探了進去。
這個操作可是讓在評委區裡的所有專家都露出了感興趣的表情。
“居然是腔鏡血管採集技術。”一位專家饒有興趣地看著鄭毅的操作,弄出了好奇的表情: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個技術現在只在少數的醫院應用。”
“我很好奇,在這位年輕術者,他是什麼時候學會這個技術的?”
看到會議室裡的多半的人都露出了懵懂的表情,這位專家繼續開口解釋:
“採用腔鏡進行血管採集技術,它的微創程度自然就不必多說了。”
“但是這個技術之所以沒有被廣泛地開展,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
“第一個問題,就是花費問題。”
“畢竟微創的東西相對價格都比較高,而且醫療保險報銷得也比較少。”
“如果使用這種微創腔鏡的話,患者會要多花上幾千塊錢。”
“但是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它最主要的問題在於。”
“很多人都擔心這種技術,會對冠狀動脈搭橋的患者的橋血管質量產生很明顯的不良影響。”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明白了這位專家話中的意思。
眾所周知。血管這種東西,最怕的一樣損傷就是牽拉了。
冠心病患者心臟血管發生狹窄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血管內皮細胞,也就是血管裡面最內側和血液直接接觸的細胞,發生了損傷。
之後逐漸地出現了血管的內部狹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很多的研究,其實都已經發現了患者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和患者的一個血管老化程度有著很明顯的關係。
而切開獲取患者的其他血管,作為一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中的橋血管材料的話。
雖然這樣做損傷比較大,但是因為可以完整地看到血管的情況,採集血管的時候可以儘量減少對血管切拉以及損傷。
這麼做就可以明顯改善橋血管的使用壽命。
但是腔鏡技術不一樣。
使用腔鏡技術的過程當中,很多人都認為腔鏡的使用難免會對血管造成壓迫、牽拉,從而造成損傷。
這樣會嚴重影響橋血管的質量。
這種損傷的結果就是橋血管的使用壽命變短。
要知道對於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患者,橋血管可是維持心臟血液的通道。
橋血管一旦發生狹窄或者閉塞,就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心絞痛或者心肌梗死隨時可能再次發作。
不過這話說回來。
由於腔鏡技術本身的微創、損傷小以及併發症少的優勢,還是有很多的人都在研究這項技術的。
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了在操作得當的情況下,使用腔鏡採集血管的技術,不但可以減少患者的損傷以及手術併發症的發生。
同樣,對於患者自身橋血管材料的損傷和切開採集血管的技術相比也沒有明顯的差別。
這種兩面化的結論,使得這場技術現在仍然存在著爭議。
存在著爭議就意味著矛盾,這也是這種技術未能廣泛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