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所的科舉人數很多,錄取率也不低,究其原因,就是為了擺脫軍戶的身份和武官被人看不起的身份。
衛學相比於縣學、府學、州學等等官辦學校要小很多,教授、訓導也缺得很。不過,門檻相應的卻比較低,凡是本衛世職武官的子弟都可以直接進入衛學讀書,除此之外,有通曉文義的軍戶子弟也可以入學。
剛剛進入衛學時,稱為附學生員。附學生員沒有定數,專指那些尚未取得廩生、增生資格的生員。而每年歲科兩試,等第高者就可以補充為廩膳生員、增廣生員了。每年在廩生中選拔食廩年數多的,可以補充為歲貢。
所謂歲貢,就是由衛學推薦資深的廩生升入國子監讀書。理論上來說,成為了貢生,就已經獲得了做官的基本資格。
但就這個歲貢的資格卻也是不好拿到的,要得到歲貢資格,首先必須是廩生,想成為廩生,又必須要先成為附生。廩生、附生都是名額有限的,且必須是在歲科兩試中數一數二的人才有機會補入。
當然,也可以作為生員直接去考鄉試,但這無形之中就難了很多。三年才有那麼一次機會,如果真的學問好,怕是早就可以選為廩生、附生,獲得進國子監的資格了吧?
反正陸準覺得都挺難的,想要培養出很多的這種人出來,還得讓他們抱團,最終能夠為孝陵衛所用,陸準實在是覺得馮謙這個想法有些異想天開了。
“不試試又怎麼知道呢?”馮謙的意思是讓陸準好好的想一想。
由於提出了修繕衛學,培養更多的文試方面的人才的想法,陸準和馮謙這一次商討就這麼莫名其妙的卡住了。陸準沒有心情再聽別的,腦子裡全都是關於衛學的事情。說實在的,他自己都不怎麼轉的過來這個彎兒。
獨自在院子裡做了許久,他不知道怎麼,鬼使神差的派人將孫橋從城中找了回來。而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人已經站在他面前半天了。
“叫你回來沒什麼太大的事情,就是有個事情拿不定主意,想跟你聊聊。”
陸準的一句話頓時讓孫橋受寵若驚,他倒是不知道,自己現在竟然還有了參與陸準決策的權力了嗎?目光四下看看,見馮謙並不在,孫橋心中有些忐忑起來。他認為的文人都是表面大度,而內裡是有些小肚雞腸的,他可生怕自己說錯了什麼,讓人家誤會自己是來篡權奪位的,那可就糟糕了。
但陸準卻一點兒都不肯體諒他,直接就將馮謙給他提的建議全盤扔在了孫橋面前,緊接著就要孫橋給他一個建議。
孫橋愣了半天,腦子裡飛快的想著對策。
他並不想跟陸準唱反調,明知道陸準不願意接受這個建議,他當然可以順著陸準的意思說。但問題是,那樣一來,就難免會得罪了馮謙。而且,作為後世之人,他當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很支援馮謙這個跨時代的建議。
想了好久,直到陸準等的不耐煩的時候,他才小心翼翼的開口說道:“依小人之見,馮先生說的很對。文武並重,才是發展之道。否則,三爺,您想想,您就是練兵練得再好,打北虜的時候,也沒您的份兒不是嗎?要想在陛下面前露臉,要想在朝廷上有一席之地,那根本上,就必須要在朝廷上有人才行啊!您在朝廷上沒人,陛下十年八年都想不起您,這您把兵練出神來,那隻要南都不打仗,誰知道您的兵練得好啊!”
其實孫橋還有些話不敢說,陸準的兵,作為守陵來用,算是精兵。但用在邊陲,真刀真槍,在孫橋眼裡,那也就是個花花架子。這個時代最強的兵在薊州,是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陸準的兵?後世沒有留下一丁點兒的文字,那就說明,要麼是壓根兒不是什麼英雄的隊伍,要麼是根本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孫橋比較傾向於是前一種,但他真的很希望,陸準能夠練出一支強兵來。
不過以現在的勢頭來看,陸準的思想還是過於保守。火器的威力在他的軍隊中絲毫體現不出來,他本身也根本沒玩兒過火器。究其原因,還是見是的問題。
一個人知識水平越高,想得才會越多,能耐才會越大。創造力如果沒有知識作為基墊,那就只能是空想,一盤散沙,風吹即散。所以,孫橋很希望陸準能夠接受這個建議,如果能夠把孝陵衛的衛學辦好,可想而知,一定會出現不少的人才。即便陸準本身知識水平比較低,但身邊都是知識水平高的人,那對他的影響效果就會不一樣。
孫橋看著猶豫的陸準,決定再多加一把火,“三爺,依小人之見,您不僅應該讓想要去衛學讀書的人讀書,連您手下那些不願意讀書計程車兵,也都應該去讀讀書。不讀書,他們不明白什麼叫仁義禮智信。不讀書,他們也就永遠都不會理解他們練兵到底是為了什麼。三爺,這些士兵必須學會這些,否則,他們就是為了軍餉而訓練,為了怕您的責罰而訓練,這樣的兵,不是您的。現在只有您能給他們這些,他們聽您的,換一個也能給他們這些的他們就會動搖,三爺,不知道小人說的您覺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