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臥龍山,州府衙門,正堂。
知府汪綱端坐於木案,隨意翻看著手中卷宗,而其側正襟危坐一中年男子,薄須,長眉,兩頰少肉,面相就給人一種猴腮目窄的感覺。
何書元,字勤道,平江府常熟人氏,嘉定二年進士,初任鄱陽縣尉,因剿匪之功提為錢塘主簿,以缺拔任錢塘知縣,去歲擢任紹興府通判。
“使君召下官前來所為何事?”何書元入堂已足有半個時辰,汪綱一直低頭處理卷宗,讓他等的頗為心煩,故而起身直言相問。
“勤道,你且先看看。”汪綱停了筆墨,從卷宗中抽出一張交於何書元。
何書元接卷一觀,眉頭漸變緊皺,過了許久方才開口:“累骨千餘隻因一鄉野族規確實讓人憤慨,但更惱火的是這群傢伙竟與海盜串通擄掠虐殺占城婦。占城雖是小國,但事情發生在大宋,依下官之見應報於朝廷。”
何書元身為通判,對州縣有監察職責,亦為皇帝的耳目,自然萬事以皇帝為先。
“嗯,那臨城裡的百姓如何處置?”汪綱不會阻攔何書元的本職,但他更想聽聽何通判的對百姓的處置意見。
“主謀從嚴,眾民輕罰,不可深究。”何書元未加遲疑,脫口而出。
“好,本府明白了,你且先下去吧。”汪綱微微點頭,擺手驅退何書元。
“下官告退。”
何書元轉身大步離廳,汪綱望著其背影消失在院外,才從卷宗底部取出了申洋今晨親自送來的一份密舉。
一刻左右,汪綱另取一張白紙作嘉獎令,通篇皆贊柳炳文剛上任便立此大功,只在末尾附了一句:鄉書手全績明事理,知進退,有功於縣衙,望縣府酌情提拔……
話回會稽。
臨城裡的排查處置前後用了半月,二十餘位身負多人性命的元兇首惡被抓去了縣衙候審,而占城婦人做了分批安置,自願留在百姓家中的以宋人同論,列戶籍造冊,不願與百姓同住或受鄉民迫害的婦人暫居吳家,由官府派衙卒長駐保護,等待朝廷後續安排。
至於臨城裡的鄉書手也由全績換成了王竹,期間原因有二:一方面全績有功要提拔,另一方面是為了減少鄉民對朝廷的仇恨。
時見臨城裡寨門處,全績與王竹話離別。
“五哥,你且放心,臨城裡有某呢,不會出大差錯。”若放在以前,王竹斷不會來這鄉里,但此事一出,臨城裡就變成了香餑餑,後續的安撫功勞也是一份政績,不少人搶著做呢。
“臨城裡的潛力巨大,若是能重啟壽州窯,廣銷紹興府,對竹哥兒來說也是一件大功,故而竹哥兒要沉下心來,慢慢做事,與百姓相交為友,百姓自會還竹哥兒一份天地。”全績望著空無一人的寨門和石道,心頭無限失落,這份惠民的功績他是看不到。期許三十年後,臨城裡的下一代會對他有所感激吧。
“五哥放心,從今往後竹以五哥馬首是瞻。”王竹聽的心頭一熱,全績給他指了一條明路啊,心嘆:還是父親有遠見,跟著五哥淌這趟水定有好處。
“自家兄弟不說這話,若竹哥兒有難為之處,儘管來會稽尋某。”全績拱手向王竹一拜,再無留戀轉身大步離去。
值此刻,遠處石道起了響動,如雲的占城婦人湧向寨門處。
“全保正,且慢走,容妾身送你一程。”
“此生能見天日,全賴保正活命,若有來世,許以乾淨身,嫁予保正為妻。”
“阿巴阿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