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的對,又不是沒有親過,摸過。他看著小六,越來越覺得那眉眼都在誘惑著他。
恍惚間,他將她推到,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內心深處的慾望......
翌日,京城甚是隆重,因為今日是新皇的登基大典。
太子殿下正在試朝服,卻突然一搜利箭飛過來。箭頭上有密信,上面寫著要暗殺碩親王與小齊王爺的命令,這是給太師府的。
太子拿到這個紙條,心裡一驚,太師府是母後的母家,不用想這命令就是皇後娘娘下令的。
他慌忙把紙條收起來,恐被旁人看到。
卻身旁伺候的小廝一溜疾跑,“殿下殿下,不好了不好啦,皇後娘娘要暗殺碩親王和齊王爺的事情敗露了。”太子一驚,拿在手裡的朝服掉在了地上,侍女內侍跪了一地。管不得喊他們平身,太子兩步並做一步急急忙忙的就跑去翊坤宮找皇後娘娘問清楚怎麼回事。登基大典當天怕出事怕出事還是出了大亂子。
到了翊坤宮,太子爺顧不得行禮就拿著紙條質問皇後:“母後為何要派人刺殺碩皇叔和齊王,皇位已經是兒臣的了,為何還要痛下殺手?且不說齊王是兒臣的兄弟,三皇弟兵變的時候碩皇叔更是一路支援兒臣到今天。兒臣作為未來的天子,難道就容不下一個皇叔嗎?現如今事情敗露,母後要兒臣如何自處?一會朝堂之上叫兒臣如何堵得住悠悠眾口?”
皇後聽後不以為然,把茶杯一放,眼也不抬的說道“過了今日,本宮就是太後,本宮的話就是懿旨,不管是誰在背後意欲害本宮,都是自不量力。”
太子大怒,“既然母後這麼想要當太後,甚至為此不擇手段,可是兒臣不想做這個不擇手段的皇上!這皇位兒臣不要也罷!”皇後娘娘把茶杯往地上一扔,“放肆!登基大典在即,這皇位你坐也坐,不坐也得坐!你手握先皇遺詔,繼承大統本是名正言順,況且你的皇兄弟們不是篡位叛亂就是痴兒,碩親王那個老狐貍和齊王那個小兔崽子是你唯一的隱患,母後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莫在我面前繼續說胡話,快去換上朝服,別誤了吉時。”
“為了我?我怕母後是為了自己吧,這皇位兒臣可不敢坐,只怕坐了以後,兒臣的聖旨還比不上母後的懿旨份量重,母後若是這麼喜歡權力,這皇位您來坐吧。我李玉珩寧願終生不得志,也不願成為母後您的傀儡!”
“皇兒你怎麼能這麼想?母後不幸,你父皇被狐貍精魅了心智,我被那狐貍精欺壓多年,幸而你父皇死前把皇位傳與你,那狐貍精現在又死在母後前頭,母後終於能過上太平日子,皇兒切莫毀了這一切……”
“別說了!”太子甩開了皇後的手,“母後這份說辭兒臣早已聽得厭膩,口口聲聲為了兒臣為了兒臣,到底都是為了自己。兒臣為母後活到現在,這次讓兒臣為自己而活吧。兒臣文不成武不就,這皇位還真是兒臣得了便宜去了,不要也罷!”說罷,頭也不回的走了,全然不顧皇後在背後的痛喊。
待出了翊坤宮,太子殿下已經得知,這個小紙條竟然已經人手一份,而那有這皇後娘娘親筆信的那張紙條,早就交給了太後娘娘。太後娘娘看後大怒,一邊氣得直心寒,先皇屍骨未寒,當著她的面就敢親人相殺,失去了一個兒子,另一個兒子又險些命喪他人手,薄情最是帝王家。但一方面除了李玉珩,確實沒有新皇人選了。也不知道這場暗殺和李玉珩到底有無關系。值此時間內侍前來喚太後娘娘該前往大殿開始主持典自禮了,遂決定直接道殿上找李玉珩問個清楚。若真的太子容不下碩親王父子倆,太後還真的要好好為她這個兒子還有乖孫子找條生路。
馬上就到吉時了,內侍一遍一遍的催促,太子殿下思前想後,這皇位到底是不是他所求,又該如何保他母後的周全,氣歸氣,罵歸罵,母後終是母後,這血緣關系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分不開的。李玉珩將朝服放到一旁,隻身前往大殿,二話不說直接跪在太後娘娘說道:“皇祖母,孫兒不想做皇上了,孫兒沒有做皇帝的才能,做不得一個明君,做一逍遙王爺足以。至於皇位,皇祖母還是再擇他人吧。只求祖母看在我們祖孫一場的份上,不要責罰母後,她也是一時糊塗,請您網開一面。”說罷又重重的磕了幾個頭。
太後一看這情況,看來是誤會這個皇孫了,李玉珩明顯是不知道皇後幹的那些勾當,被蒙在鼓裡。雖然理解和心疼這個皇孫,但事已至此,太後覺得他確實不適合當這個新皇了,只因他的母後,這樣一個孝順的孩子遇上那樣一個陰險又追名逐利的母後,怕是要出大亂子,況且容忍這一次,對這種針對皇親國戚的暗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話,日後的皇位之爭怕是要更殘忍血腥十倍。
太後往龍椅上一坐,說“皇後做的事情哀家已經都知道了,好在碩親王和齊王有先皇庇護,未能讓奸人如意。念在皇後陪伴先皇多年的份上,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哀家會讓皇後青燈古佛,為國祈福。太子讓賢,念起實為心繫百姓,哀家準了。今日登基大典另擇新皇人選,各位愛卿可有什麼意見!”
這新皇不想當皇上了,倒是奇事一樁,古往今來為了爭皇位,素來都是不顧兄弟手足,弒父奪位都不少見,在登基大典上突然不肯當皇上了,惹得大臣們一片嘩然。
但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又要血統純正,還要是明君,現在又有太後在場。這群臣在朝堂上議論紛紛,自有大臣舉薦碩親王。但碩親王以前做下的荒唐事實在太多,雖是這次立儲之爭讓大家看到了他忠心耿耿的一面,但終是民心盡失,難以服眾。但現今這個情況,只能矮子裡面拔將軍了。聽到臣子的議論,太後看向了碩親王,畢竟這也是太後娘娘的親兒子,還是她最喜歡的兒子。
碩親王本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並沒有把身邊大臣的議論放在心上,但是一晃身看到了太後疑問甚至殷切的眼神,立刻明白太後是在考慮是否要立他為新皇,忙忙跪下:“眾位同僚謬贊啦,可這國事絕非兒戲,本王能力有限,這裡在座的各位都是清楚的,莫要病急亂投醫,害了百姓。況且本王年事已高,撿條小命已是不易,本王也實屬閑散慣了,實在是擔不起大用啊!你們要不再選選?!”
太後和群臣一聽碩親王這說辭,果然親王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可都是大實話啊!碩親王確實不是當皇上的料。而太後也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志不在此,便不做強求。便清了清嗓說“碩親王的忠心大家都看在眼裡,讓賢之心昭然。國不可一日無君,眾位愛卿可有其他新皇人選推薦?”
這還用問嗎?大家都明白的很,太後可是有兩個兒子,這別的孫子不適合,不是還有先皇的胞弟碩親王的兒子嗎?!西北王可是開心壞了,活躍的不行,眉眼之中盡是得意,自是首當其沖的舉薦小齊王爺。群臣思慮一下,想想齊王這段日子的表現,雖說早年給大家留下了病秧子的印象,但這些天來可是一掃往日病魔纏身的將死之人的形象,這英姿颯爽的,細看還真有他皇爺爺當年的風範。這麼看來,自是新皇的不二人選,便紛紛上言由小齊王爺為新王。
聽到群臣的議論,太後娘娘看完碩親王,就有把目光放到了小齊王爺身上。這個皇孫打小她就是最喜歡的,自小就性格不張揚,乖巧懂事。剛在李玉珩拒絕接受王位時,太後心裡的人選其實就是李子濯,眾臣現在的提議可真真兒的提到太後心坎兒裡了。
小齊王爺正盤算著現今場上形勢如何時便感受到一股殷切的目光在看著他,抬頭便正好和太後娘娘目光對上。太後娘娘開口喊了他,“齊王,現在眾愛卿提議選你為新皇人選,你有什麼要說的?”
“萬萬不可啊皇祖母,孫兒惶恐,自知能力不足難以堪此重任,唯恐辜負太後娘娘以及眾位臣公的期待和眾望。”這時,太史令的顧道長出現了,這太史令從來就不幹政,這突然一來,大家都把目光看向了他。顧道章行過道禮後,便把當年星象一事告訴了太後。群臣一聽都楞在那裡,原先先皇還在的時候,確實有一年聽過星象之說,但當時見先皇一點都不在意的態度,還以為這命星就是先皇的皇嗣,沒想到竟是齊王。現下,都隱約猜測齊王從小裝著病秧子的樣子就有得解釋了。
本就是目前新皇的不二人選,再加上這星象一事,滿朝臣子皆認定李子濯乃天命所歸。太後想了片刻,心裡也猜到了七八分,想來當年小齊王爺那落水事件就是自己那個皇上兒子搞出來的,她起身,“傳本宮懿旨,立齊王李子濯為新皇,趁現在吉時未過,立刻舉行登基大典!”
“兒臣孫兒)……領旨謝恩!”
眾臣齊呼“恭喜太後娘娘,恭喜齊王殿下!”
太後娘娘滿意的笑了“退朝!”,這場轟轟烈烈的太子拒絕登基,改選新皇的大戲就落下帷幕了。
整個奪位的過程中,小齊王爺沒有遇到任何阻力,臣子們很好的保持了“國事與我無關”的傳統。唯一例外的是碩親王走了一下過場,成了提前安享晚年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