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的時候必然是計劃經濟佔據上風,當自由經濟佔據上風的時候,計劃經濟就可以逐步的撤出,有序的撤出,前提是有足夠的民間資本湧入,只有這樣,才不會引起什麼動亂。
至於國家操控,這個辦法不是不可以,但是從長久來看,官商一體,並不是什麼好的決定,這會極大的滋生貪腐的環境。
“父皇……”不大會兒的功夫,李承光從東宮趕了過來。
李元吉點了點頭,算是回應了。
不過這一次,李元吉卻沒打算去問李承光的看法,這個事情太深奧了,李承光怕是答不出什麼來,與其浪費時間,不如讓他多聽一些。
“開放一些技術可以,但是形式必須要改變一下,民間從未如此操作過,朕擔心他們信心不足,所以最好的辦法,應當是朝廷主辦,由各地來負責挑選專案,然後派專人管理,如此,可以保證效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但僅是如此遠遠不夠,同時也要鼓勵民間個人投資,兩者相輔相成,在資源上,儘可能保證公平對待。”李元吉直接說道。
“朝廷直接參與?”馬周愣了下,他原本想的是讓商業集團擴大投資範圍的,但沒想到李元吉更絕,直接讓官府參與。
但這樣一來,在資源上又怎麼可能會公平對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不過李元吉既然這麼說了,必定有其中的道理,馬周只是表示了下疑惑,卻也沒問更多的。
“朝廷與地方官府直接合作,其中朝廷以技術以及一成的資金投資,佔據四成的股份,並負責後期的技術更新,地方官府投資餘下的資金,佔據六成的股份,負責運營維護等。除此之外,各縣也可以自主引入一些專案,讓其成為縣裡的資產,但是這些,各州府要做好規劃,避免專案重疊率過高,從而導致生產出來無人問津。”李元吉大致的解釋著,但有些問題他還沒考慮清楚,所以也就沒說的太明白。
不過馬周卻是聽出了點意思,說白了,這些工廠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盈利,或者說,在官方面前,他們不是盈利的,更多的只是為了提供一些工作崗位,在對外的時候,他們可以是盈利的。
“比如說水泥作坊,朝廷與州府合作建立,這樣使用的時候依舊只支付工錢即可,而個人若是也想開辦,那他的水泥就只能賣給普通百姓?”馬周說著。
“是這個理,如果有多餘的產能,也可以賣到民間來賺錢,但這個時候,就需要去跟民間作坊來比拼價格和質量了。”李元吉點了點頭。
“但問題在於,朝廷的作坊只有工錢,材料什麼都是不出錢的,但是民間作坊一切都需要出錢來買,兩者成本根本不一樣,價格方面,就算朝廷賣一半,也是有的賺,而民間作坊只能賠錢。”馬周立即搖了搖頭,這不是個好辦法。
一個有成本,一個沒成本,那還不是怎麼賣怎麼賺錢?
百姓也不傻,有價格低的,質量好的,為什麼不選價格低的?就算質量都一樣,又憑什麼去買貴的?錢多的沒地方花了?
就算對朝廷作坊進行限價,可他們就算賣個最低價格,依舊是大賺,但民間作坊就不一定了,這兩個的出發點根本就不一樣,這還讓人怎麼玩?根本沒得玩。
計劃經濟的重點就在這裡,它的核心內容在於下任務,接到任務就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都可以拿著任務去要,免費的,而他們維持正常的開銷,靠的都是國家撥款,基本沒有創收任務。
後期國家撥款跟不上了,才想起來自主去創收,但即便這樣,初期的時候優勢也很明顯。
不過到了後期,因為技術什麼的跟不上,銷量不行,又需要龐大的資金來維持開支,入不敷出,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被淘汰了。
“父皇,兒臣認為可以分為計劃任務與自由任務,計劃任務則是朝廷下發的任務,這類任務他們可以零成本的拿到原材料去生產,同樣零成本的提供出來。但是自由任務的話,他們就需要按照正常的價格來採買原料,如此一來,不就可以保證兩者的差距不被拉大嗎?同時,也算是給相關單位增加了一些收入專案。”李承光也聽明白了點,這一年多的見識不是白學的,這點見解還是有的。
別看他只是個小娃娃,說起道理來照樣不比大人差多少,當然,比起那些老油條還是有差距的。
“恩,此計可行,適當的釋放一部分產能用於營收,這些資金可以用來維持作坊的正常運轉,只要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工坊建成之後,朝廷便不必再去投入了,而等到計劃任務基本完成之後,也可以全面投入商業任務用於營收。”房玄齡附和道,這個辦法雖然看似有些問題,但問題其實並不大。
相反,他更擔心的是貪腐問題。
雖說現在的風氣很好,但在大量的流動資金面前,有沒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他不敢保證,任何人都不敢去保證。
當然,管不住又怎樣?
管不住就可以不做了嗎?照這樣的話,人類社會恐怕現在還是原始社會呢。
“恩,此事玄齡與馬周合計下,拿出個最佳方案來,專案優先在鐵路,水泥路,卡車三個方向靠近……”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