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的出他已經認識到了問題,也下定決心要改變,紮根基層,深入的去進行思想工作的開展,在高層方面,他們不再想著要用儒家的理念去治國。
這一點很好,很不錯,可問題在於,于志寧給出的辦法,依舊是愚民政策。
“這個辦法暫時可用,但在將來,民智必開,若儒家不求進取,勢必會再次被淘汰掉。”李元吉微微搖了搖頭,繼續道:“朕不想讓民族的文化丟掉,但也不能死守舊的,而不去尋求新的。就像是耕種一樣,袁讓犁出來了,舊的直犁就必然會被淘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于志寧和孔穎達陷入了沉思。
李元吉可是給他們出了個不小的難題。
對於控制普通人的思想,儒家的辦法很有效,但讓他們去控制一些文人的思想,除非這些文人一開始就是接受了他們的教育,被他們洗過腦的。
就拿現在來說,十個四大書院中的學生交給儒家去洗腦,他們能成功一個就算不錯的了。
接受了更先進知識灌溉的書生,他們的思想本就有了進一步的昇華,他們早就有了自己的目標與主見,除非是遇到重大變故,不然成功的機率幾乎可以不提。
可是現在,李元吉卻給他們提出了這個要求,這讓他們怎麼辦?
儒家為什麼能強大?因為一家獨大,因為天下文人,都是接受了他們的教育,他們的理念的,所以上層官員,根本不用他們去洗腦,自然而然的,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就會站在他們這一邊。
可是現在,環境不同了,對他們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草民會想辦法去改變這些的,不管有多難!”于志寧咬牙答應著。
難度自然有,可若是不去做,不去答應,那麼現在他們就會被淘汰。
壓力,自然而然的再一次回到了他們身上,而且,這也讓于志寧更加覺得,皇帝這是有意再給他們加擔子,讓他們將更多的精力用於這些方面,而無力去顧及其他的東西。
從另一個層面講,這是對儒家有利的,至少他們的生存環境會好一些。
不利的是,他們的生存空間會被壓縮。
可是,不管怎樣,至少結果不會比現在更壞,不是嗎?
“有這個動力就好,這事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或許十年,或許二十年,也許需要更久,解決當下,朕會給你們時間的。”李元吉點了點頭。
這個時候,他的心中也有了一些想法。
當然,這是參考了後世的制度的,例如在軍中設定政委指導員什麼的來負責官兵的思想工作。
這個職位看似雞肋,而且也沒有帶兵的實權,但如果一支部隊被打造成思想過硬的軍隊,那還是很恐怖的。
而政委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隨時掌握全軍的思想問題,打了敗仗的時候,他會以最快的速度幫助官兵從敗仗中解脫出來,打了勝仗的時候,會立即給他們降溫,讓他們保持平常心,從而避免驕兵必敗的局面,而平常的時候,又會時刻的警示他們,磨練自身。
對於講究人性化的制度來說,政委這個角色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一定程度上,他是要求將士們以放棄生命而完成任務的,這在他們那裡,是要上法庭的。
但是這一制度在唐朝,在華夏卻並不適用,兩者制度不同,人性化,哪裡都要講,但在大局面前,任何人都要服從。
而華夏對於此事的看法則很簡單了,也很有原則,不做無謂的犧牲,僅僅一句話,便詮釋了這個問題。
如果都不講犧牲的話,難道就像法國那樣?一看打不過,好傢伙,武器一扔,把自己打扮的乾乾淨淨的,然後排隊走出去,體面的投降?
不過,這個事還是等於志寧他們做出了成績之後再去討論,現在說這個,還為時過早。
“陛下,草民希望,必要的時候,可以更改書院關於儒學的課程,中庸其實並不適合!”于志寧試探著提了句。
中庸很好,但放在這個地方,只會壞事,只會不利於他們工作的展開,而不改中庸,他們的工作就無法完成。
而在儒家學術中,中庸也不是一般的學生能夠接觸的。
因為一旦中庸被學透,這個學生將會成為極難控制的人,說白了,學透中庸,也就意味著練就了一身的本領。
就算提前要學,也是從中挑選一部分出來讓他們學習,而不是現在這樣,直接一本書發給你,隨便去學。
“如有必要,朕會考慮的。”李元吉點了點頭,沒有拒絕,也沒有同意,繼續道:“朕命你為禮部侍郎,專攻此事,孔師……”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