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假以時日,大唐的境況若是不如當下呢?如果大唐需要青壯年去上戰場,陛下下達了徵募令,卻無人響應,那又意味著什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作為一個縣令來說,能夠將涇陽帶到如今這一步,已經算是成功,無可挑剔的了。
可作為一個心有抱負的有志青年來說,出現現在這樣的情況,那就是莫大的失敗,甚至僅僅只是這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有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上限。”上官儀接著說著。
上官儀的文學水平很不錯,歷史上他是初唐時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常為皇帝起草詔書。
但文學水平卻並沒有影響上官儀的施政才能,或者說,是鎮北書院改變了他,這些年來,上官儀早已經逐漸的放下了文學,轉而專攻施政方面。
他能夠看出兩者的區別,文學,說白了就是底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是施政,卻是對當下,對後代都有很大幫助的做法。
文學只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幻想與憧憬,可卻帶不來曾經的輝煌。
而之前的經歷,更是讓上官儀養成了一個習慣,遇事的時候,他喜歡先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然後再以自己當下的位置去看待問題。
兩個不同角度的對比,結果顯然易見。
皇帝的招募令竟然無人響應,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
具體的?你可以幻想一下,在後世的時候,到了徵兵的時候,結果卻沒一個人前來應徵,那時候的後果會是什麼?
實際上這個問題在李元吉穿越的時候就出現了,不能說無人響應號召,而是在一些大城市,經濟發達一些的地區,徵兵的難度是很大的,甚至基本可以用無人響應來形容。
跟之前相比較起來,真的就是這樣,於是,只能在某些偏僻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行徵募,可如此一來,就會影響整個軍隊的發展建設。
現代化軍隊要求的是高學歷,不再是幾十年前那種大字不識一個也能當好兵的年代了。
現在的情況其實跟那個時候差不多,經濟好了,手中有錢了,誰會去選擇移民?去那個未知的地方?遠離故土的過著未知的生活?
雖然條件很豐厚,可他們依舊不願意離開,因為在這裡還能活得下去,而且能吃得飽,這就足夠了。
一個普通的移民招募令,歪打正著的讓大唐不少地區都暴露出了一個如此嚴重的問題。
現在都這樣了,如果以後,涇陽的經濟發展的更好了,百姓手中更有錢了,軍隊開出的軍餉已經無法誘惑他們了,到了那時候,會不會在涇陽招募不到一個主動應徵入伍計程車兵?
其他地區會不會也是這樣?
工業化,商業化,一系列的改革為大唐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新生,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而問題的源頭,來自於募兵制。
這種制度很好,可以極大的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可以盡最大可能的避免將士們在戰場上的傷亡,可同樣的,募兵制最大的優點在於自由選擇,這恰恰也是它的缺點,現在他們對錢還有渴望,選擇當兵的人還有很多,當他們對錢的渴望消失的時候呢?還會有人這麼選擇嗎?
這是個問題,一個很嚴重很嚴重的問題。
這不僅僅只是上官儀自身的問題,同樣也是朝廷,也是皇帝的問題。
所有人都忽略了這個他們並不在意的方面,而恰恰就是這個沒人在意的方面,給他們出了這麼一個巨大的難題。
不過慶幸的是,這個問題現在已經發現了,是在和平時期,是在大唐鼎盛的初期,而不是在大唐衰落的時期,需要百姓應徵入伍參軍打仗的時候。
一連兩天,上官儀幾乎什麼事情都沒有做,腦子裡全是在想著這個問題。
這兩天他也接到了一些好訊息,前來報名移民的,有十四戶人家,其中三戶在八口一下,其餘十一戶全部在十口人以上,十四戶人家,一共一百八十餘人。
有響應,是好事,可是上官儀卻依舊高興不起來,因為響應號召的,並不是涇陽土著,十四戶人家,全部是從他處遷徙過來的,在這裡生活的並不如意,沒有地,又找不到工作,只能另尋出路。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