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並不想在這上面參與的太多,畢竟李靖的想法自己已經差不多瞭解了,與自己的想法大差不差,這種情況下,自己也完全沒有必要去幹預將領的發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有些時候,不是你覺得怎樣就怎樣的,計劃的再好又能如何?
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到頭來還是得指望他們這些將領,總不能自己去那邊盯著吧?
過度的糾正,只會引起更大的麻煩,只要大方向不出問題就好了。
而原先的計劃,是蘇定方那邊先進攻吐谷渾,而李靖悄悄的率兵進入吐蕃進行適應訓練,然後蘇定方在吐谷渾那裡直接佯攻吐蕃,吸引吐谷渾的主力部隊,從而為李靖這邊的進攻減小壓力。
實際上這份計劃已經很完美了,因為從吐谷渾進攻的優勢很明顯,首先路就好走了許多,從雅州進攻的話,小規模倒是可以,大規模就很難做到了。
而現在,只需要將這份計劃稍稍微調一下就好。
先由李靖在雅州叫陣,吸引吐蕃的主力,然後自然不是決戰,而是對峙。
而這個時候,若是蘇定方進攻吐谷渾,又從吐谷渾進攻吐蕃的訊息傳出去,恐怕松贊干布那邊就坐不住了。
若是調主力回援,首先等他們趕到的時候,部隊就疲憊的不能行,蘇定方正好以逸待勞跟他們幹一仗。
若是不管不問,那就更好了,蘇定方可以一邊適應,一邊進攻,逐步蠶食吐蕃的領土。
而到了那個時候,雅州這邊便是成為了佯攻又能如何?
這個計劃最大的好處就是,兩邊都可以佯攻,也都可以成為主力,不管松贊干布怎麼應對,都很難同時應對兩面的進攻。
如果不出問題的話,他肯定會將主力調到南邊,因為那邊面臨的是十七萬大軍的進攻,雅州不過才四萬人而已。
說實話,李元吉也有些同情松贊干布了。
只是可惜,誰讓這貨後來對大唐產生了巨大的威脅,若是不趁其立足未穩之時便徹底的壓死他,後面鬼知道會不會搞出什麼么蛾子來。
“官員和駐軍問題要儘快拿出方案了,另外,再考慮一下是否可以移民。”李元吉繼續對著房玄齡說道。
作為內閣第一人,這事自然由他牽頭負責,而自己只需要最終敲錘定音就行了,沒必要親自去想這些,當然,有些建議的話,倒也可以提一提。
“諾!”房玄齡應了聲,也沒多問。
這種模式他已經很熟悉了,而且效果也還不錯。
打下一個地方,並不意味永久的佔據那裡,派遣官員,只是統治的一個手段,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王朝走下坡路,這種統治力自然會越來越弱。
那又該怎麼辦呢?
官員,軍隊作為強有力的保障,遷徙大量百姓過去,同化他們,將他們變成自己人,百年之後,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這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的計劃,但卻是最安穩,最穩妥的一個辦法。
就像當下的唐朝,沒聽說有誰想讓某個地方獨立的,因為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大家都是漢人的身份,就算要反,也是推翻朝廷重新建立一座王朝,但某個地方單獨獨立出去,那是不可能的,根本不會有人這麼想。
只是,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這幾年大唐的發展太快了,快到現有的官員根本不夠用,也不是人人都願意到那些地方的。
若不是你情我願,時間久了,自然會有問題。
“有時候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步子邁的小一點,未必不能走的快,江山社稷看的是長遠,而並非一朝一暮。”不知道什麼時候,李淵站在了身後,而李元吉對此卻毫無察覺。
李淵的話讓李元吉瞬間一愣,倒不是因為別的,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這特喵是太上皇應該說的話嗎?感覺好像哪裡不太對?
李淵不聞朝政,但卻不代表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但能讓李淵忍不住的站出來說出這番話,足以看出他並不希望打這一仗。
“父皇,並非兒臣不願慢下來,船就在那裡停著,若是不加快步伐,等到了船也就走了,再想上船,只能下水遊著追上去,或者等下一艘船,可下一艘船,誰知道在哪呢?誰又知道,船上坐的是敵還是友?”李淵的太上皇當的很合格,李元吉也不介意跟他多說些政事,當然,歷史上那種李淵和李世民見面都自稱朕的畫面是不會出現的,在與李淵對話的時候,李元吉永遠都是以兒臣自稱的。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