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不對口,根本插不上話,也不敢插話,戶部會殺人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是現在不同,無論你是哪個部門的,所有的議題都可以參與進來,至於採納與否,那是皇上的事情,你只管說,只管拿方案討論即可。
“老夫還是覺得,可以先試一試,不如先定個三五年的時間,若是不見成效,再恢復古制也不晚。”杜如晦繼續說著。
下面的討論紛紛不絕,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與答案。
十位大臣討論的是滿頭的大汗,險些因此而打了起來。
打架,這在唐朝還是很正常的現象。
有時候在朝會上,兩個大臣因意見不合都敢當著皇帝的面打上一架。
在唐朝,沒有什麼事情是打一架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架。
除了剛開始的發言,李元吉便一直觀察著幾人的言論觀點,綜合總結了一下,其實也就是兩個觀點。
一個是以裴矩為首的守舊派,認為按部就班,一步步來就好,沒必要瞎折騰,畢竟這都是前人經過無數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路數。
而另一個則是以房玄齡杜如晦為首的改革派,認為古制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所以必須要進行改革,但這些改革派也並非一心的支援改革。
而是要先小規模的推廣一下,若是成功,再進行推廣,若是不成,則重回古制。
“朕既然提出了這個改革方案,便是早已試驗過的,是可行的。鎮北就是最好的案例,但受制於一些原因,鎮北其實遠沒有達到朕的預想。
朕就這麼跟你們說吧,關於商業的改革,勢在必行,誰也阻止不了。
而朕的心中,還有一條更大的計劃,這個計劃在等著錢去實施呢!”李元吉直接站出來斬釘截鐵道。
這幫大臣們全特喵的跑題了,自己讓他們討論的是應該注意哪一點,應該避免哪一點,怎麼樣才能更好的發展商業。
結果這幫人卻圍繞著該不該發展商業爭論了半天的時間,完全就是一群沒進入狀態的傢伙在吹牛皮。
實在看不下去的李元吉,只能出面打斷他們無厘頭般的爭論。
反正這個內閣是自己提出來的,古代皇帝最大,這個內閣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你們提的意見好,那就按你們的來,若是朕不滿意,管你提的什麼意見?通通按朕的來,沒得商量。
雖然早就知道了結果,但討論了半天才被制止,不少人心中也是有些鬱悶的。
不過在聽到李元吉說還有更大的計劃,不少人又將小心肝提到了半空中,太特喵的刺激了簡直。
“朕計劃未來兩年內,修建一條可供三臺馬車並駕齊驅的水泥路面,從長安至洛州。五年內,修建一條從長安到鎮北的水泥路。十年內,要以長安為中心,東至臨海,北至鎮北,南至蜀地,或者更南之處,西至邊塞。
這條路不僅可以用來通商,必要的時候,也可用於軍隊的調動,堅硬的路面,可使軍隊的速度大大的提升,在將來,還有更多的路要修建。
有句古話怎麼說來著?要想富,先修路!”李元吉繼續說著,得意之時,甚至連後世的一句名言也拿出來炫耀了一番。
要想富,先修路?
房玄齡心中暗暗唸叨著,雖然聽著有點怪怪的,但仔細的回想一下,這話好像還真的挺貼近現實的。
但……
“那得多少錢啊?”裴矩捂著胸口,強撐著身體問道。
戶部管的就是錢,沒錢這工程怎麼搞?裴矩甚至已經開始考慮是不是要辭官了,反正自己是幹不下去了。
瞅你那損色……
李元吉心中暗暗的鄙視著,渾然不在意的揮揮手,說:“不多,水泥可以成本價購入,算了,乾脆給作坊一筆錢,然後朝廷自己建作坊造水泥好了,這樣朝廷需要出的,不過就是人工成本而已。
至於人工,不是有勞役嗎?近些年來周邊是沒什麼太大的戰事了,也用不著那麼多的勞役,就讓他們就近修路好了,如此一來,朝廷所需要準備的,只不過是他們的口糧錢而已,這些都是毛毛雨……”
看著李元吉扒拉了一會兒,竟然把成本算的只剩下了口糧錢,雖然算的也沒錯,而且就近分配也不算是勞民傷財,但這樣搞真的好嗎?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