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考之前,考官已經宣讀了考場紀律,任何人從進入考場開始,不得四下張望,不得隨意開口,若有事應喊考官或值備軍士,得到許可後方能移動,違者以作弊論處,十年內禁止再次參加科考。
面前擺放著的是三張卷子,上官儀缺顯的有些頭大。
這種卷子,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考場上,而這張卷子上的內容,也更是自己從未見過的。
說是有各自的科目,可在上官儀看來,這三張卷子除了最後一張時務策是必考的以外,另外兩張根本與讀書無關。
沒有詩詞歌賦,沒有經書韜略,瞅瞅這都是個啥?
一個農民有五畝地,一日可收割兩畝,一日可往返家中五次,用了兩日將所有糧食運回家中,問,這個農民一次運了多少糧食回家?
瞅瞅這都是個啥題目?歪七扭八的,便是讓戶部的人來,也未必能算出答案來。
想放棄?瞅瞅題目後面的分數,就這麼一個題目,就佔據了五分。
而開場前考官也提醒過,此次採取的為一百分制,每道題目多少分試卷上有明確的標註。
五分的大題,誰敢輕易放棄?
可沒有算籌,這有怎麼搞?靠心算?還是在地上畫?會被當作弊的好伐?
如果只是一道題也就算了,這種型別的題目一共有四道,足足佔據了二十分之多。
原本信心滿滿的上官儀,此刻卻是頭疼不已,面對著這樣的試卷,他束手無策。
丟掉第一張卷子,翻起了第二張,恩,依舊很難,但上官儀臉上的表情也終於是好轉了一些。
這張卷子考的並不是學問,作為在官府任職了幾年時間的他來說,這張卷子簡直就是送分題。
仔細的在腦中回憶了一下,然後開始奮筆疾書。
第二張卷子考的是自唐成立以來,所頒佈過的幾道比較重要的詔書,或者是法令。
比如第一個佔據了五分的題目,就是讓考生寫出隋恭帝禪位於太上皇時的詔書原址。
而最後一個送分題,答案現在都還在城內掛著呢,李元吉被冊立為太子的詔書內容,依舊是價值五分。
前兩張卷子一共佔據了四十分,一共十道題。
而第三張卷子時務策卻佔據了剩下的六十分,題目數量是……一道。
這道題目並不難,大眼一掃,幾乎所有人稍微思考一會兒就能拿出應對的措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憑藉著多年經驗,上官儀卻是嗅出了這道題目中的一些陰謀。
如果你是一縣之尊,府庫中有錢三十萬,糧五百石,全縣人口共計兩萬人,兵一千,已知一個月後將發生旱情,以致顆粒無收,身為縣尊的你,將如何應對至少半年以上的時間?
這道題目考的可不僅僅只是一個方面,僅僅只是讀了一遍題目,上官儀便讀出了幾個意思。
第一個便是大局觀,縣尊不大也不小,但卻很重要,是地方的父母官,他的決策將會影響到一個縣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