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家三郎身為戶部侍郎,他知道皇帝非常重視此次修書之事,而且他也覺得修書是一件好事,便寫信回家,把家中的一部分書也捐贈了出來。
朝中官員像他這樣做的人不在少數,還有一些武林世家也湊了個熱鬧,捐出一部分已經看過的且留下抄本的書,然後換取一個好名聲,又或是向皇帝討一個修書名額,這買賣不賠。
自從喬衡那一個命令頒發下去以後,各大鏢局接了不少運送書籍、竹簡一類物事的單子。
這來來往往的鏢局隊伍,勾得不少江湖人動了歪心思。
古代識字率低下,中下層江湖人士裡更是不識字的佔了多數,他們看不懂朝廷的邸報、告示,再加上訊息閉塞,所以總有那麼一些人不知道朝廷近來頒佈的命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那些久居山野,以劫道為生的江湖匪盜,看到這些押送著貨物的鏢局隊伍,怎麼會放過這等大撈一筆的好機會。
然而當他們開啟箱子一看,愣住了,居然是一箱箱的書。在他們這些刀口舔血的人的眼裡,這些書都不過是廢紙,既不能吃又不能穿,要來何用?
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然而總歸有人識貨。當有識字之人發現這裡面有不少珍本、善本乃至獨本後,這才明白了這些書籍的價值。而在他們被人指出這裡面還有武功秘籍時,便徹底瘋狂了。
古人有言,財帛動人心。
這些書不僅是財富,更是能讓他們的武功更上一步的寶典。
如此一來,自然少不了有人鋌而走險。
湖廣、江西布政使司的官員上奏疏,臣民感念聖恩,無不積極募集捐贈藏書,然江湖匪盜猖狂,聚眾作亂,押運隊伍慘遭屠戮,差役、百姓皆受其害。
各地官員相當惱火。
對於當地官府而言,皇帝讓募集藏書,那就是政治性任務了,要是完成得不好,誰知道來年的吏部考評會不會被狠狠記上一筆。
結果他們辛辛苦苦收集採購來的書,居然被人搶走了!
這些江湖匪盜存在的時間不是一日兩日了,然而他們身負武功不好招惹,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做的太過火,各地官員通常會對此睜一隻眼閉隻眼。
這些人要是隻劫掠鏢局押運的貨物,官員們頂多聯絡一下六扇門的人,就忍氣吞聲下去了。
但是誰能想到,這群人居然膽子大到連朝廷的押運隊伍都敢劫掠了?
平日裡,哪怕那些衙役、侍衛、兵將武功低微,但因為他們身上披著一層官家的皮,江湖人士總會對他們禮讓幾分。因為他們不僅代表著他們自己,更代表著他們背後龐大的官寮集團、朝廷的臉面。
劫掠百姓與劫掠官差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
喬衡心想,誰能保證這些被掠奪走得書籍裡,就真的不會存在對他有用的內容?
為什麼總是有人蹦出來給他搗亂呢?
他委實不明白,這種人還活著做什麼。
在只有皇帝與內閣官員的小朝會上,他說:“此事無需再向朕詢問,依律處置就好。”奪財的坐牢,殺人的償命。
皇帝看上去仍是那副沒有動怒的樣子。
這種表面看上去好像什麼事都沒有,卻已然把對方當成了死物的神情,讓每個內閣成員都清楚了皇帝的意思。
“依律處置”這個說法沒錯,但真正實施起來卻不容易。這些會武功的江湖匪盜,一般的捕快、兵士都拿他們沒有辦法,然而朝廷裡武功高深的人真不多,連皇帝的貼身護衛都是特地到江湖上招攬的。
有官員說:“陛下,如今江湖勢力日漸坐大,不得不防。臣聽聞文淵閣、明一閣那邊,已初步整理出了一十八卷武經,不知可否下放到兵部,使之推行下去?”
其實這十八卷武經裡面的內容,大抵上都是一些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功法。有資格前來修書的人,自身武藝、見識都頗為不凡,修繕整理這些下層功法自然是高屋建瓴、一氣呵成。至於那些更高深的典籍,則還未開始修繕整合。
說話的這個官員當然知道這一點,他只是先拿這十八卷最淺易的武經先探探皇帝的口風,只要皇帝不排斥這種做法就好。
喬衡道:“愛卿所言甚是,就按照愛卿的辦法做吧。”
誰都沒想到皇帝答應的這麼容易,連一絲猶豫都沒有。
就連剛才說話的那個官員都錯愕了一下,然後趕緊說:“陛下愛兵如子,勤勉為政,心繫社稷,微臣必不負皇恩。”
沒人不願意聽好話,喬衡更是厭透了那些加諸於己身的汙言穢語,於是他相當自然的收下了對方的稱讚。
對於喬衡來說,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後,看在眼裡記在腦海裡,就已經達到他的目的了,他強行藏著掖著做什麼?
但是,一個純粹的封建帝王他會怎麼做呢?不論是朱棣還是乾隆,都沒有像喬衡這樣。乾隆當年修完《四庫全書》,只令人手抄了七部,分開藏於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