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什麼叫“空了出來”?這是在說魚家四兄弟都死了!
呂太醫:“……微臣謝陛下聖恩。”
……
這年月願意送孩子到江湖門派拜師的人,大都是普通人家出身。像呂太醫這樣,身為皇帝親信,卻願意把兒子送到武當拜師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同樣是拜入師門的弟子,有的孩子大字不識一個,呂太醫的兒子卻已能識文斷字,還略通醫術,家裡衣食無憂,養的面色白皙紅潤,初入門便贏得了長輩的喜愛。從一開始他就與同門拉開了差距,到了後來,據說武當掌門石雁還有心收他為親傳弟子。
他看起來和喬衡差不多的年紀,性子有些靦腆,眼神明亮,有一種鳥兒般鮮活又柔軟的氣息。
皇帝身邊多了一個新晉的侍衛,魏子云第一時間就發現了這件事。在他得知對方是呂太醫的兒子後,心中難得輕鬆。魚家四兄弟死後,他一直掛念著再給皇帝招攬幾個江湖人當侍衛,但是經此一事,他看誰都心懷警惕,瞧誰都像心懷不軌。不過呂太醫是皇帝身邊的老人了,他的兒子又是名門正派養大的,問題應該不大。
呂太醫告誡自己兒子,在皇帝身邊要謹慎小心,不該聽的不要聽,不該問的不要問,不要看的也不要看。
呂侍衛被父親前前後後教導了無數遍,他原本還以為皇帝是一個很暴戾的君王,沒想到真見面了,他發現皇帝其實很和氣。
有時候遇見一些倚老賣老的老臣或是宗室老人,連他這個侍衛都聽得快憋不出怒火了,皇帝依然是那副不慍不火的樣子。
喬衡從一開始就沒有與這些老人打擂臺的想法,他不想把心力分散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
比起這些無關緊要之人,他更為關注宮內的無數藏書。
喬衡在很久之前就對文淵閣、明一閣裡的藏書動了心思,這些書上承四個朝代,分別為宋、遼、金、元,加上本朝已累積了足足五個皇朝,光是記錄在案的書就不計其數。
喬衡想要一觀藏書閣裡的醫典、功法,王安忙不迭地奉上了書名簿。
僅是這兩類書籍的名字,就寫了滿滿兩大冊。
這是當初青衣樓與金鵬王朝的遺產都無法相比的。
青衣樓勢力雖大,但畢竟是個底蘊尚淺的武林勢力,裡面的武功秘籍太過膚淺,至於那早就亡國的金鵬王朝就更不值一提了。然而就是如此,喬衡花在它們身上功夫也沒能少到哪裡去。
不過他現在成為了皇帝,已不用再像當初那樣一本一本的看過去再細細琢磨,他直接安排官員進行修書就好了。累贅重複的內容就刪掉,錯誤之處就改,這麼多年來醫學、武功不斷推陳出新,那些老掉牙的東西也不用再保留,他只需要看最後的整合版本。
如今朝廷在對待江湖之事的態度上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應該以拉攏安撫為主,爭取化江湖力量為己用。另一派則認為該反其道而行之,俠以武犯禁,朝廷最好拿出三武滅佛的架勢,把這些不聽管制的江湖人盡數收監,銷燬武功秘籍,以防他們捲土重來。
喬衡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太過有偏向性,既然要修書,那就一起修了吧,經史子集都修個遍。
他命各省官員蒐集圖書,獎勵民間捐獻個人所藏,同時下旨令吏、禮兩部主持考試,在朝廷中選出參與人員,又延請素有聲望的飽學之士、德高望重的江湖中人,由光祿寺、虞部、內府等部門負責相關人員的衣食住行。
若有同為穿越者的後世之人也在朝廷為官,他或許能看出,喬衡這些命令中隱隱帶著熟悉的影子——
穿越的次數多了,經歷的朝代自然也多了,朱棣修《永樂大典》、乾隆修《四庫全書》,這些事情喬衡都曾或冷眼旁觀或親身經歷過,沒有誰比他更清楚相關步驟。
不過他與明成祖、乾隆不一樣,他要的不是面子工程,也不要簡陋的百科全書,為的不是籠絡文人武者,更不是為了控制言論、大興文字獄。因此,他與他們在修繕書籍時提出的要求就大相徑庭了。
喬衡這一個初始目的不過是為了滿足私慾的命令,卻攪亂了一池清水,讓江湖、朝廷一時之間難以平靜。
不管是為了名譽,還是為了一睹天下藏書,想要參與其中的人太多太多了。
在喬衡之前,從沒有哪一個皇帝做過這樣的事情。因為這是一個武俠世界,光是為了平衡江湖與朝廷,就足夠每個皇帝頭疼了,他們哪還有閒心雅緻組織人去修書?
若非為了自己,喬衡也不會想起來要修書。
當然朝中也不是沒有反對的,喬衡怎會容忍這個時候有人拖後腿,他看完奏疏,說:“既不能為朕分憂,要其何用。”
這個時候,喬衡性子裡一直隱藏著的唯我獨尊的一面終於顯露了出來。
他直接讓秉筆、掌印太監擬製,令這些反對的官員停職回家暫作休養。
王安明白,這些人什麼時候能停止休養,那就要看皇帝的意思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呂侍衛不明白這些朝堂上的事,他只知道自己也想去修書,看看朝廷收藏的那些武功秘籍,但是他身份、地位、學識都不達標,也就只能想想了。父親他就比自己厲害多了,可惜父親只會醫不懂武,自己沒法託父親給自己抄錄點武功心法。
他不是一個懂得掩飾自己心思的人,喬衡看出他的想法,問:“你也想去修書?”
呂侍衛有些不好意思地點了下頭,說:“稟陛下,微臣的確想。”
“為什麼?”喬衡頓了一下才有些奇怪地問。時值夜晚,晚風嗚咽,他這一頓,顯得風聲更加明顯,也格外的悽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