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金夕既喜又憂,結果青須天尊那邊再也無聲發出。
喜則為鸞兒終於有機會回返圓滿的元神,重啟元身之念,免去無法重生之難;憂則一旦她元神回歸,身邊的鸞兒瞬間就會回歸守界宮返回天界。
“小公子,休要妄言!”
智仙突然臉色震怒,厲眼瞪向楊堅,左右環顧發現無人能夠聽到,煞白的臉色方才緩和稍許,蹲下身來輕撫楊堅臉龐,一字一句說道:
“姑姑不是阿闍梨,世間只有覺法師父才配得上是阿闍梨,記住了嗎?”
阿闍梨,佛禪至尊,教導天下諸佛家,大醒大悟。
“記下了!”
楊堅雖然口中應著,但是堅毅的表情出賣了兒時的懵懂,這是他唯一沒有遵守的諾言。
───鸞兒,金夕直呼其名,該離開般若寺了,與我西行三百裡。
他也不知道那裡有什麼,唯恐智仙捨不得楊堅,只好喚作同行。
“什麼?!”智仙忽然探向高空,發現金夕不再言語,猛地捧住楊堅小臉,“記住姑姑的話,人乃識性,無論何時都要掌控這層禪念。”
小楊堅一怔,從未發現神尼如此莊重,立即連連點頭。
唯有覺法知曉,何為識性。
後世智仙略通,人乃識性。
可是,世間有人卻屢屢忘卻這層最為本性的禪念。
鼻本嗅探,卻有人冷哼鄙夷,引來人間隔閡猜忌;
目本觀視,卻有人觀而不查,升就一對明眼卻無法看得清楚;
耳本聆聽,卻有人道聽途說,不辨是非導致慘變;
舌本咀嚼,卻有人三寸亂動,輕則惹禍重則無端逆化;
口本食語,卻有人言輒禍患,無邊無沿,謠傳重傷;
手本抬舉,卻有人偷侵貪拿,偷得前生悔憾,貪得無厭而敗落;
足本前行,卻有人一失長恨,無法布出囹圄。
智仙沒有通會苦桃夫人,十三年的相依,她一個出家之人都心有不忍,更是見不得夫人的悲楚。
在次日清晨,她悄悄離開般若寺,徒步向西前行,渾然不知目的何在。
就在她離開的當日,年老的方丈突然圓寂,智仙的得意弟子善信接任為方丈。
善信同一日失去兩個師尊,受到極大打擊,跪在佛像前一日一夜未曾起身,他深得智仙的教誨,禪意通天,後來使得般若寺空前盛大,各地高師紛紛湧來辯禪,更是深得膜拜。直到六十歲,他方才離開般若寺雲遊天下,後來不知所蹤。
他雖然長久在金夕眼下,卻始終無緣與金夕相見,更不知道還有金夕的存在。
不過,百年後,轉世之身卻當當正正遇到了金夕。
都督夫人見智仙不辭而別,定有要事,立即遣散親兵,隨後黯然離開般若寺返回都督家府。
四野青翠,和風微拂,官道長途,人馬川流,只是偶爾經過的戰兵禦馬狂奔攪亂秩序井然的行人,隨後捲起青沙陣陣。
“去哪裡?”智仙悄問。
我哪裡知道!金夕無奈答道,他對青須天尊極為不滿,既然指示西行,卻沒說出個長短。
“十三年了,你一直這般傳念著我,還沒有對你道一聲謝謝。”
金夕沉默。
“是不是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