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基本上等於是把這些寶地白扔給了突厥人。
蕭瑀徹底迷湖了。
他難以理解為什麼這些人竟然全都同意了這個方案。
且不說焚燬長安、長安城的百姓要怎麼辦,就算能將百姓全都遷走,那除了長安之外的其他城池、村落呢?
沒了長安,突厥人難道就不能去搶別的地方了嗎?
遷到樊鄧一帶,如果勉強要找到唯一的好處,就是以梁高宗和太子為首的統治階層能夠更加高枕無憂,因為突厥人幾乎不可能打到那個地方。
至於關中、河北、河東突厥肆虐……
顯然,他們打算把頭埋到沙土裡當鴕鳥,裝看不見。
蕭瑀雖然內心十分不認同這個扯澹的計劃,但看到太子、齊王和其他的重臣竟然全都不反對,他也不敢說話了。
畢竟,梁高祖也並非一個心胸寬廣的皇帝。
以上帝視角觀看這一切的李鴻運差點高血壓犯了。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差點以為自己手裡拿的是齊朝的劇本。
北方蠻族南下,統治階層的對策是遷都……
這既視感未免也太強烈了一點。
齊朝正統在梁高祖?
眼瞅著遷都這麼扯澹的方案真的要推行下去時,殿外傳來了急匆匆的腳步聲。
秦王邁著大步前來,身上都被雨水淋溼。
“父皇,不可遷都!
“戎狄為患,自古有之,父皇以聖武龍興、光耀華夏,精兵百萬、所徵無敵,此時不過是胡寇犯邊,尚未有大戰,便要遷都以避鋒芒,豈不要成四海之羞、百世之笑嗎?
“歷朝歷代都有勇將為國北征,兒臣為秦王,為國領兵,胡塵不息,是兒臣之過。懇請父皇派兒臣出兵,數年之內,必然將頡利之首獻給父皇!
“若是兵事不利,再言遷都未遲。”
梁高宗看到秦王到來,又聽他說反對遷都,臉色本來沉了一下。
但聽秦王說完之後,臉色卻又有所和緩,考慮一番之後說道:“善。”
以上帝視角看到這一幕的李鴻運,自己都有點為梁高祖感到羞恥,結果沒想到,梁高祖竟然還頗為受用的樣子。
什麼聖武龍興、光耀華夏?
什麼精兵百萬、所徵無敵?
那跟你有關係嗎?
不都是秦王領兵南征北戰嗎?
扣除掉秦王,你手下還有幾個能打的……
不過在梁高祖看來,這顯然都是他自己的功勞了。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來,秦王並不是那種居功自傲、沒有政治智慧的人。
古往今來的許多將領,立了戰功便立刻膨脹,目中無人,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
這種人,狂妄自大暴露出來的是政治智慧太低。
而他們的結果,往往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