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則以子尊滿週歲,往昔因山祈福為名,將冷貴妃安置在昔因山暫避紛爭,之後這幅字便留在了山中,未再回宮。
‘雅韻軒’建成之時,了空隱士將此樓,定為皇家御用之地,為日後專門接待皇家,作為寢殿。
也從宮中陸續運過來一些字畫,都是歷代皇上和後宮親題、及皇子公主的墨寶。
了空隱士便將收藏的皇上和冷貴妃的這幅字,也移進了雅韻軒。
皇上看著這幅字,許久地沉思,回憶著就像是在昨日的斑斑,而轉眼,子尊已經有了駙馬,歲月轉瞬即逝,令人嗟嘆。
“也只有來到這裡,朕才恍悟光陰如梭。”皇上語重心長道。
了空隱士在旁,應和道:“昨日之夕陽,今日之晨光,東昇西下,又西下東昇,便以為明日之明日,亦是如此,所以不再引人關注,故而回首之時,已是日日月月,又月月年年。”
皇上聽著,點頭認同,又笑說:“朕未作通傳,直接前來,雖然低調,但也必定有些聲勢,怎麼大師未及時雲遊去了?”
了空隱士頓感慚愧道:“在下不敢。”
“前任大師就不如你會雲遊了。”皇上感嘆,是因為前任大師,被先皇一怒斬殺的往事。
了空隱士神情淡然道:“念在下師兄離世之前說的那句話,‘如何了去塵世間,都是雲遊而去,自當逍遙處之’。且師兄一人換得今日之昔因山,樹林鳥語,山峰巍峨,每年幫扶有難百姓不下萬人,這些皆是師兄之功德,更是皇恩浩蕩。”
“朕都知道,昔因山接收逃難災民,功德高尚,所以朕已下旨將山裡的百姓遷出,再次擴建昔因山的範圍,直至覆蓋附近所有的群山。”皇上鄭重道。
了空隱士說:“在下不敢抗旨,但請皇上一定安頓好遷徙的百姓,否則就是昔因山的罪過了,又或者,百姓不必遷出,也一樣可以融洽生活。”
“這樣說來,是朕想的狹隘了,只想著皇家出入昔因山的便利,卻忘記了百姓,那就依大師所言,百姓不動,但是昔因山仍然需要擴充套件。”
“是,皇上聖恩。”
“這件事朕已交給了十三皇子睿宣去辦,這次沒讓他隨駕過來,因為營地還有太后和太子,他走不開。”
皇上說著,又問道:“大師還沒有見過朕的這個十三子吧?”
了空隱士立刻笑說:“上幾次御駕親至,在下正在外鄉,四方雲遊,十三殿下始終無緣得見,但自建‘雅韻軒’以來,關於十三殿下的英名,已如雷貫耳,且接收災民心有餘而力不足時,也是十三殿下派人及時送來了救濟物資,故雖未蒙面,但已情似故人了。”
皇上只說:“英名算不上,只是朕的這個十三,比其他皇子,能幹些罷了。”
又想起另外一個兒子,說:“朕這次臨時決定過來,沒有略細地考慮,不然就把睿寓給一起帶來了,畢竟搶了他的殿名,讓他親自看看這座樓,朕倒覺得‘雅韻軒’三個字,小了。”
了空隱士也正要呈報此事。
了空隱士請示道:“‘雅韻軒’落成之時,宮廷畫師來畫了圖,送回御覽,聽聞十七殿下看過圖之後,也說原本的名字有些小了,所以建議改成‘雅韻閣’或‘雅韻樓’,又說昔因山之中與宮中不同,凡人不用‘殿’字,所以‘雅韻殿’也極為不妥。因此在下暫緩請匾,只等十七殿下最後定名。”
皇上卻說:“睿寓自己都還沒長大,不要把他的話太當真,樓閣命名,兼具內涵和意義,還是大師自行決定吧。”
“在下還想請十七殿下親自過來題字呢。”了空隱士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