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國提醒她:“那些在外面上學的孩子都回來了,你在帝都的那幾天,天天有人來找大娃。如今大娃回來了,還能放他走?指不定今晚都不回來吃飯。”
“聽鐘師長這麼一說,大娃是孩子王啊。”裴玉玲道。
鐘建國先說一下“作業本事件”,然後才說:“那些考上學的孩子,幾乎都找大娃要過作業本。”
“難怪呢。”裴玉玲道,“不過,也得你們家大娃脾氣好,要是換個脾氣大的,人家也不會來找他玩。”
宋招娣:“他貪玩,以前每到放假就領著一群孩子到處瘋。剛搬過來的人,碰到他們都繞道走。”
“這是為何?”肖秀容好奇。
宋招娣:“以前我們家養幾只鵝,我跟他們說,可以出去玩,但得先去山上挖點野菜把鵝喂飽。我們家七個小子,一人拿一個鋤頭,後面又跟十來個小孩,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他們去打架。”
裴玉玲想象一下:“是挺可怕的。”
“是呀。”宋招娣道,“建國,你去看看他們跑哪兒去了,還回不回來吃飯。不回來的話,就不做他們的飯了。”
五個小子在家,炒菜得多炒兩盆。鐘建國確實得去找他們。半個小時左右,鐘建國回來跟宋招娣說,不用做他們的飯了,不回來吃了。
宋招娣好奇:“在誰家吃?”
“在曲家。”鐘建國道,“我聽三娃的意思楚家也會做幾個菜端過去。我到曲家的時候,屋子裡得有十好幾個。三娃他們這幫小的正在堂屋裡吃曲壯壯他媽炸的小黃魚。一個個吃的滿嘴油。”
裴玉玲:“那我和宋老師做飯。”
“我,我燒火。”肖秀容跟過去。
鐘建國做飯真心不好吃,不讓鐘建國做,又不好讓鐘建國陪兩個女人聊天,宋招娣便沒跟姑嫂二人客氣。
冬天冷,中午吃的米飯,宋招娣打算做點熱乎的,徵求兩人意見,晚上吃麵條。
宋招娣和麵的時候也沒閑著,跟肖家姑嫂聊家事,聊亓家的事。肖秀容對此很好奇,見宋招娣主動提起,就問:“聽我爸說吳家和施家後來派人找自立和更生,找好多天連個影子都沒找到,你們當時把他倆藏哪兒去了?”
“沒藏,一直在我家。”宋招娣笑道,“島上的人都以為自立和更生的老家在濱海,濱海屬於東北,離帝都很遠,沒人往那邊想。”把她接自立和更生的過程大概說一遍,“他倆消失的時候是夏天,來我們家的時候是冬天,時間對不上,有人告訴施家,估計他們也不信。”
裴玉玲:“別說他們了。老爺子一直知道自立和更生活著,也沒想到他倆在一個海島上,一直認為他倆在農村。
“去年老爺子聽亓叔叔說,自立和更生留在這邊參加高考,還建議亓叔叔把倆孩子接去帝都,結果比我們那個大院裡的孩子考得都好。
“你不知道啊,小宋,亓明偉和亓明莉早些天逢人就問,哎,你家孩子考多少。還沒容人家說,就說自立和更生一個去軍工大學,一個去帝都大學。”
宋招娣好奇:“他們難不成還問你了?”
“我工作忙,他們一般見不著我。”裴玉玲道,“我聽別人說的。對了,我還聽說島上今年出很多大學生。宋老師,你們都是怎麼教的?”
宋招娣把帝都大學校長過來的事跟她說一遍,才說:“你們家要是有孩子正在上高中,可以催一下出版社,趕緊把校長他們編的書印出來。”
“你的意思大娃他們能考好就是多做題?”裴玉玲問。
宋招娣笑道:“還得有個聰明腦袋。開玩笑,開玩笑,多做題是為了掌握課本上的知識。比如數學,每做一題要想想都用到哪些公式,這樣才有用。別的我不能保證,有校長他們編的書,至少能提高三五十分。”
“三五十分?”肖秀容睜大眼,“照你這麼說,如果我高考前看半年,能考上本科?”
宋招娣點頭:“上面的題目全部吃透的話,一定能考上。”
“嫂子,你回去就跟大哥說一聲,叫他催催。”肖秀容道,“我大侄女後年參加高考,她的成績不好,我弟媳婦叫她上衛校,那丫頭不願意,提起這事就跟她媽鬧。”
裴玉玲:“我回去就說。”
宋招娣覺得面差不多了,就開始擀麵條。隨後又煎四個雞蛋,一人一個。
裴玉玲看到她的動作連忙說:“別煎雞蛋了,留著給三娃他們吃。”
“我們家就是雞蛋多。”宋招娣道,“原來養十多隻母雞,每天一人倆雞蛋。大娃他們去學校,我們怕雞蛋太多吃不完,八月十五的時候還殺了兩只。對了,等你們走的時候,我給你們拿點鹹雞蛋和鹹鴨蛋。我們家醃兩壇,得有兩百多個。”
裴玉玲睜大眼:“這麼多,你們怎麼吃?”
“嫂子,他們家九個人,自立和更生沒回來,還有七個呢。”肖秀容道,“一人一天一個,等開學的時候,也該吃的差不多了。”
宋招娣笑道:“是的。不過,吃太多鹽對身體不好。我們隔一天吃一次,這次吃完就不醃了。幾個孩子都吃膩了。”
“除了雞蛋也沒什麼吃的。”裴玉玲道,“我有一天聽老爺子說,再過些天廢除布票、肉票,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你們還是醃點吧。總好過整天吃青菜。”
宋招娣:“鹹雞蛋沒有鹹鴨蛋好吃,他們想吃,我就醃點鴨蛋。”
“哎,你怎麼都不激動?”裴玉玲皺眉,“我跟我孃家嫂子說起這事,她高興的都快跳起來了。”
宋招娣笑道:“我們在報紙上看到‘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就知道離廢除那些票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