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構上來說,是一本很有新意的人文鉅著,開創了一個歷史研究的學科。
在許多問題上,戴蒙德用他天才的想法對許多歷史事件給予了有理有據的回答和解析。
但是這本書裡面的錯誤其實也很多,特別是在對東方的描述上,他顯然受到了許多錯誤的引導,或者說,他幹脆就是以西方優越論的中心思想在分析歷史。
所以,在周南看來,這本書除了新意,其實學術成就並不高。
一書是理解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進展,它記錄了現代世界及其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這是一部富於驚人新發現的著作,即使是在向傳統的觀點提出挑戰時,也會強烈地吸引著讀者。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征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為什麼麼小麥和玉米、牛和豬以及現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現在這些特定地區,而不是其他地區?
農業與放牧出現在區域性地區,這只是對不同族群的不同命運的部分解釋。糧食生産從這些最早的中心向外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這與氣候和地理方面的其他特點――如各大陸不同的面積、位置、甚至形狀,都有很大關系。發展水平超過狩獵採集階段的社會,理有可能發展出文字、技術、政府、有組織的宗教――同時也更有可能發展出兇惡的病菌和戰爭中的強大武器。
正是這樣的一些族群在海洋和陸地上進行冒險,以犧牲其他民族為代價,向新的家園擴張。人們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歐洲人在過去500年中對非歐洲民族的征服。
開始時,這些歐洲人只是想透過航海去尋找貴金屬和香料,結果卻常常導致對土著人土地的入侵,並透過屠殺和帶來的疾病大批消滅了土著居民。
但是其實在此之前,許多人不太熟悉的類似的人口更替,在更早的時候便已在東南亞、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主展開了。
縱觀歷史,有一個問題是所有研究人員都不能迴避的,那就是為何是西方主宰世界?
其實這個觀點在十八世紀之前並沒有市場,在1750年之前,即使是歐洲人,仍然認為世界的中心在亞洲,在中國。
1750年之前,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只有十億,但是絕大部分都在亞洲地區,在以古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並且輻射到中亞,南亞,東南亞各大半島和群島。
歐洲有多少人?滿打滿算不到一億人。可是為什麼是人數更少的歐洲人最後站在了人類社會的頂端?
對這一歷史進行分析的歷史學家們對兩地的政治,文化,經濟進行全面分析的結果中。有兩大學派一直爭執不下,分別為長期註定理論派和短期偶然理論派。
在1947年的現在,主要還是長期註定理論派的天下。
從1750年開始,得到非洲和美洲資源的西方,因為在工業和科技方面的發展,逐漸走到了東方的前面。
哪怕二戰已經讓歐洲幾乎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對人類來說,知識體系並沒有出現斷層,他們依舊帶著優越感俯視著如果現代文明荒漠的亞洲。
長期註定派認為,自從史前時期,某一關鍵因素使得東西方判然有別,從而決定了工業革命必然發生在西方。
至於這一關鍵因素是什麼,以及它如何開始發揮作用,長期派內部産生了激烈分歧。諸如物質因素如氣候,地形,自然資源。以及無形因素如文化,政治或宗教。強調物質因素的人傾向於把因素開始發揮作用的時間看的極為漫長
其中最有名的版本是歐洲人在文化上擁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追根溯源甚至到聖經上面。
18世紀的知識分子重新尋找了一個源頭,他們認為,兩千年以前,古希臘人創造了一種以理性,創新和自由為特徵的文化,使得歐洲人與眾不同。
他們承認東方人有自己的文化,可東方的傳統是無序,保守和等級森嚴的,無法與西方思想匹敵。由此,他們的答案是因為他們有優越的文化。
這種西方的理性和東方的感性區別,是西方最終勝利的主要原因。
到了1900年,在西方的經濟和軍事優越性中掙紮的東方知識分子往往最後接受了這一論調。
到了1947年的今天,這種學說已經壟斷了整個學術界。
但是周南不一樣,他有著超越了這個世界七十年的思想。
而20世紀後半段,和21世紀初期,日本和中國,韓國的崛起,亞洲各國的發展,似乎無法再契合長期註定理論的模型。
學術界提出一個新問題,不是西方緣何主宰,而是西方是否主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長期註定理論就是為一個並不存在的西方主宰地位尋求遠古解釋,自然就是一直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