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為本巧經營,地利人和生意興;喜認豪爽張老鄉,拜託帶話捎書信。)
“耿記糧油零售店”開業之初,耿老爹不失時機地來了一個開業月二十日大酬賓活動,承諾在十一月十六之前,所有的商品全部讓出50的利潤敞開銷售。這一舉措,一時間在漢口鎮上取得了幾乎前所未有的轟動效應,前來購買糧油的顧客絡繹不絕,真正應驗了“薄利多銷”這句老話的受歡迎程度。
那些天,耿老爹和耿英在店裡忙著招呼顧客,稱糧油收錢;耿正和耿直則不斷地往返於自家的糧油零售店與糧油批發店之間。如此,至十一月十六,“耿記糧油零售店”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盈利。
開業大酬賓活動結束後。“耿記糧油零售店”開始以正常的零售價格銷售各種糧油商品。這些糧油商品的價格與漢口鎮上另外幾家糧油零售店的價格完全相同。
耿老爹鄭重地告誡耿正兄妹仨:“咱們初來乍到的,一定要和當地的同行商鋪搞好關係。在地利方面我們已經佔有了優勢,不可以在價格方面再出風頭了。不過,在商品的質量方面我們倒是還可以好好地做一些文章的呢!”
說著轉頭看著耿正,認真叮囑他說:“正兒,這一點在進貨的時候就必須把好關!”
耿正點頭回答:“爹你放心,我一定把好進貨的質量關!”。
耿老爹又轉向耿英,囑咐她:“英子,你給顧客稱米糧和打油時,一定要給足分量!”
耿英說:“放心吧爹,我肯定不會缺斤少兩的。事實上,每次給顧客稱好後,我還要給他們再抓一把米,再鏟一點兒面呢!每次打夠了油,我也要再給他們點上一點兒。他們總是高高興興離去的耶!”
“這就對了。這樣,他們以後肯定會成為咱們店裡的回頭客!”
末了,耿老爹又說:“你們一定要記住,信譽是商人成功的根本。奸商只能佔得了一時的便宜,但天長日久了,總歸是要吃大虧的!”
如此,在耿家父子們的熱誠經營下,大酬賓活動結束之後,“耿記糧油零售店”的營銷狀態仍然非常不錯。
進入臘月以後,耿老爹從前來採購糧油的顧客嘴裡得知,鎮上的其他幾家糧油零售店鋪在正月初一至初五都是歇業的,等到初六才重新開門迎客。晚飯後,他和耿正兄妹三個商議:“咱們剛剛轉遍了整個漢口鎮,不如過年也不歇業,或許還能再銷售一些。”
於是,耿正趕著驢車,帶領耿直進一步加快了進貨的步伐。除了滿足店鋪裡的日常銷售之外,到除夕那天,還在樓後的小院兒裡也存放了一些,以備批發店過年歇業的幾天內,自家的零售店仍然還有存貨可售。
在除夕的上午,“耿記糧油零售店”早早地就貼出了過年不歇業的告示,並且在告示上明確註明:凡在初一至初五來店裡購買50斤或50斤以上米麵、10斤或10斤以上油的顧客,都可以獲得店家贈送的賀年糖果一份。果然不出所料,在其他商鋪歇業的幾天內,“耿記糧油零售店”又賣出不少,可謂開業大吉,一切順利。
開春後的一日上午,耿老爹與來店裡閒轉的一位常客聊天兒。閒聊中,這位常來光顧的顧客笑著說:“老兄你這店開得不錯呢!但你自家有驢有車的,只從批發店進貨卻是有點兒虧了。”
耿老爹趕快問道:“請教老兄您了,那我應該怎麼進貨呢?”
這位顧客說:“只從批發店進貨,你們只能夠賺得到批發與零售之間的差價,而且自古以來就有整稱足,零賣缺的說法,加之你們給顧客的分量又很足,這中間就會有不少的損耗。如果你們辛苦點兒直接從糧農和作坊那裡進貨,豈不連批發商與產農和作坊之間的差價也賺了!而且,糧農和作坊賣的是一手產品,他們往往不會像批發商那樣斤斤計較的。你們進貨的時候,只要他們覺得與你們投緣,這次交易做得很順心,就會在分量上做出或多或少的讓步呢!”
耿老爹恍然大悟,感激地說:“老兄您說得太有道理了;只是我們人生地不熟的,沒有進貨渠道啊!”
“這個好辦哦,我是本地人,哪個村子裡有糧,哪個作坊的米麵和麻油好,我可是一清二楚的呢。我可以給您引見啊!”
於是,在這位熱心顧客的引見下,耿老爹和耿正很快就認識了漢口鎮周圍村落裡的一些糧農和米麵糧油作坊。這些地兒的糧油產量不是很大,但質量絕對沒得說。而那些大的批發商們進貨時,又常常因為這裡的貨物少,不願意專程來採購;於是,零散的糧農和小作坊只好自己去鎮上推銷,既費力又費時。見到“耿記糧油零售店”上門採購,真正喜出望外,都願意以低於批發商不少的價格,將自己的產品賣給耿老爹。
從此之後,“耿記糧油零售店”就不再從鎮上的糧油批發店進貨了。儘管耿正兄弟兩人從這些零散的糧農和小作坊進貨,要比從鎮上的糧油批發店進貨辛苦一些,但是,“耿記糧油零售店”的利潤卻由此而翻著倍增加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端午節快到了。
屈指算來,耿家父子四人出門至今已經多半年了。此期間除了趕路,就是為生意奔忙,父子們倒是一點兒也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漫長。但耿老爹想到,離家之前曾經告訴過妻子,等到爺兒四個的生活穩定下來後,就會想辦法捎書信回家來。如今,眼見的已經在這裡落下根兒來,是應該寫一封書信託人捎回家了。但在當時,要想把書信順利地送達家裡絕非易事,必須有同鄉熟人幫助捎帶才行。於是,耿老爹四處打聽終於獲知,老家西北鄰縣郡境界內的張家莊,有一位姓張的老鄉也在漢口鎮上與人合夥做日雜店的生意,並且該老鄉準備很快就回老家看望家小了。耿老爹喜出望外,趕快修得書信一封。當日晚飯後,他就帶上耿正兄妹三人一起出門兒了。
父子四人先在鎮上最大的食品鋪子裡稱了二斤上好的點心,然後專程上張老鄉的住所拜訪去了。雙方互道姓名認了老鄉並問了年庚之後,方知這位張氏老鄉還大耿老爹一歲呢。兩人當下就以兄弟相稱,甚是投緣兒。
耿老爹又將耿正兄妹仨挨個兒介紹給這位張老鄉。三人都向張伯伯問了好,道了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