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淑太妃到了京城,太上皇果然封了她皇后,立了六皇子的太子,唐元帝的旨意就是這樣說的,誰先到京成誰是皇后,這是對徳太妃和淑太妃兩人說的。陶貴人要是回京就是貴妃,唐元帝又是旨意又是密信的,說的懇懇切切的,皇宮的女人又散得差不多了,擱誰都會信。坐上了皇后位,淑太妃真是高興壞了,才信唐元帝的話無疑,封后天下昭告,徳太妃就後悔了,她離得京城近,要是不聽小陶氏的話,她就是皇后了,這不是被小陶氏坑了嗎?不由得對小陶氏極其的不滿。
恨她在五皇子面前指手劃腳,操縱五皇子的行為,將來五皇子得了天下,還不得由她指揮?難道小陶氏想借五皇子的身份攀登女皇之位?因為前朝有一個女皇,所以女人只要爭朝權了,就認為她是想當女皇。
徳太妃就懷疑小陶氏有這樣的野心。
小陶氏擋了自己的皇后路,擋了五皇子的太子路,徳太妃怨念頓生,一發不可收拾。
對小陶氏冷言冷語譏諷多次,在五皇子的面前說小陶氏的是非。
五皇子接了唐元帝的旨意,是先徳太妃動的心,被小陶氏的冷水破滅妄想,他就是想當太子的。過個一年半載的尋到了時機,就把唐元帝毒~死,他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皇帝,多麼的正大光明,理所應當!
可是小陶氏胡亂指揮,把他的太子位置指揮丟了。
五皇子心裡是恨小陶氏的。
可是他是心眼兒少的人,被盛錦玉蠱惑一陣兒,就含糊起來。
隨即唐元帝就封了太子,就是六皇子,昭告天下。
徳太妃更後悔了,直埋怨小陶氏的阻止,太子讓六皇子得了,自己的兒子失去了機會。
小陶氏嗤之以鼻,偷罵徳太妃是白痴,容易上當的賤~人。
唐元帝搶帝位又殺兒子的,他怎麼會容下造反的兒子?唐元帝選美二萬,他怎麼會缺兒子。二十年後他不定有了多少皇子?
你兒子就是有了太子的名也不見得能有用,太子可以廢,皇后可以打入冷宮,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你自己能掌控皇帝嗎?唐元帝能好掌控嗎?這不是痴心妄想嗎?不真實的嗎?
徳太妃見了小陶氏的面,就是這個嗑,唸咒一樣讓小陶氏的腦仁兒疼。
小陶氏本來就不喜歡徳太妃想指揮五皇子,她看徳太妃就像一個對頭。
她是要掌控五皇子的,不除掉徳太妃盡給她添麻煩,五皇子登基了她想佔據徳太妃的身份擺弄著五皇子,徳太妃就是個礙眼的,早晚會壞了她的大事。
唐元帝的旨意又來了,賜封徳太妃為皇貴妃,比原先的德妃高了不只一大截兒,要五皇子去攻打白雲山。
另外放出四皇子,恢復燕王的爵位,這個是對徳太妃最上心的。
封五皇子雙王,就是東海王和汾陽王,五皇子動心,徳太妃也是滿意。
她們再也不聽小陶氏的,雖然不能比太子,雙王可是兩處封地,可以兩處養兵馬,太子又怎樣?到最後還不見得誰是。
徳太妃主意已定,五皇子聽了她的,小陶氏大怒,五皇子去消滅穆眠,穆眠在封陣裡,他怎麼打得到?胡玉顯的兵馬沒有和穆眠的人馬接觸,就失蹤了上萬。
五皇子要是拉去人馬,不得全軍覆沒?穆眠可是有飛炮的,沒有五十萬大軍圍困白雲山,誰能剿滅得了穆眠?
唐元帝是想五皇子和穆眠兩敗俱傷,他得漁翁之利,只要五皇子坐守東海,太上皇是眼一時沒有轍他,如果他一去,就會掉進唐元帝的陷阱。
五皇子剩光棍兒一人了,唐元帝的手掌心他是跳不出唐元帝的手心,就是死路一條。
徳太妃貪圖那個皇太妃,貪圖雙王,竟然混著昧的去上鉤兒。
五皇子得不到天下,自己有什麼指望,指望穆謙那個喪盡天良的畜生?自己的女兒比穆謙還能算計,難道自己的夢想就此終止?
自己可是要掌控江山,收服盛偉岸只愛自己一個人,整死大陶氏。
要是穆謙取得了江山,估計他不會殺大陶氏,有大陶氏在,自己在盛偉岸的眼裡永遠不是最愛,只有大陶氏死,才是自己的幸福來臨。
穆謙不好掌控,五皇子愚鈍,才是好拿捏的,一定要五皇子奪天下,穆謙她也別想活在這個世上!
小陶氏打定了主意,現在五皇子的六萬大軍在小陶氏的掌控下,軍中的主將都是小陶氏安排的,是小陶氏的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