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女兒受委屈的仇給大陶氏母女摞了有幾房高,仇深似海,恨比天高。小陶氏咒罵了三天,她的女兒總算離了祠堂。
大陶氏知道小陶氏這樣縱容女兒,也不去理會,她不是想讓誰活受罪,就是想扳一扳小陶氏母女的威風,她就是再排擺得高檔,進了祠堂也是心裡憋屈。
教育不過來是坑她的女兒,與自己有什麼相干?將來她的兩個女兒只要遇到艱難,沒有了她的維護,一定是活不痛快的,就不信她能跟女兒一輩子,一輩子給她們撐腰!
有的是罪讓她們受的。
大陶氏還算知足,不管怎麼說也算讓兩個惡毒的丫頭住了祠堂,老太太沒有出頭阻攔,不知是給她面子還是認為兩個該受懲罰?
“妍兒,你說你小姨媽說的話是真是假,她是不是又惦記了別人,嫌穆謙沒有了王位?”大陶氏對小陶氏說的話犯猜疑,說得古怪。
“那個人,滿肚子的彎彎繞,誰知她想的什麼?她那話的意思,以後還不知道是怎麼地,她想什麼總得有行為,她行動了,就能知道怎麼回事,我們不用想她的陰謀,母親只有不讓她坑,她才是最氣死的,把好侯府內宅,不讓她得逞,才是最重要的。”
大陶氏感慨,女兒說的對,出言就是重點,她退不退婚跟她們母子沒有關係,她想要誰,還得人家想要她。
大陶氏想明白了,就不糾結小陶氏說的話,一心打理曲陽侯府內宅。
林姨娘隨後就見老太太,她更要慫恿老太太奪盛錦妍手裡的錢,老太太怎麼能不想要,可是她信兒子的話,如果她搶走盛錦妍的錢,聖衍道人可是個護徒的怪人,他要是一怒掐了她的藥,她離死也不遠了。
她雖然想扶植她喜歡的兒媳婦林姨娘的兒子奪了侯府嫡世子之位,可是盛瑤卿失蹤幾年還是安然回來,有聖衍道人做他的師傅,他的本事通天,就是高人下手也不容易害死。
他畢竟是自己的孫子,自己不能下手害他,自己的兒子要是老年喪子,自己也是不忍的。
可是大陶氏的兒子成了世子,自己還不甘心。
矛盾的心理讓她神思恍惚,越覺得自己活不長了,心裡害怕,還得用盛錦妍為自己求藥,只有先忍了錢到不了自己手的憤怒,自己不敢憤怒,自己的毒就怕憤怒。
老太太手裡的十萬兩就是不想往外掏,她就是臨死也得把這個錢給她最喜歡的孫子,林姨娘的兒子留下。
老太太利用小陶氏整治大陶氏,她並不是喜歡小陶氏,這叫以毒攻毒,小陶氏是她的棋子,不用自己出惡名,也不用自己出力。
林姨娘給小陶氏出謀劃策,老太太抬小陶氏為平妻,小陶氏為了保住自己平妻的位置,就得把大陶氏往死裡整,林姨娘不出頭,在後邊等現成的。
只要小陶氏把大陶氏消滅,她會讓林姨娘取代小陶氏,因為陶貴人的後盾,老太太遲疑地沒有行動。
人家大陶氏回來了,小陶氏被兒子撤了平妻,成了侍妾。
這筆賬,宜妃沒法算,她對盛偉岸下手,就是對小陶氏下手,小陶氏還得依附盛偉岸生存,沒有了盛偉岸,小陶氏算什麼,宜妃借的是盛偉岸的力,能借小陶氏什麼?小陶氏只是一個橋樑,是宜妃想控制盛偉岸的橋樑。
大陶氏回來了,盛偉岸給她撐腰,自己怎麼能示弱,就抬林姨娘平妻,和大陶氏爭權,既然害不死大陶氏,就讓林姨娘去對付她,她可不是林姨娘的對手,小陶氏是螳螂,林姨娘才是黃雀。
宜妃被降了位份,她懷疑是失寵了,皇帝拋棄的女人,不如一個叫化子,就是階下囚。
林姨娘的女兒盛錦華又傍上了穆謙,老太太不是傻子,皇帝的兒子只要沒有謀反篡位,不會被打入死囚牢,哪一天皇帝高興就恢復了王爵,盛錦華只要嫁給穆謙,林姨娘的身份就抬高了,平妻是坐穩了,和大陶氏爭奪掌家權。
讓大陶氏獨掌侯府,她是忍受不了的,一定讓大陶氏身敗名裂,掌家權都歸了林姨娘。
老太太正盤算著,小陶氏來了,哀哀切切地哭訴:“母親,安樂王見異思遷,水性楊花,朝三暮四,侯府的兩個女兒他都惦記,現在還惦記上了妍兒,三個女兒都被她惦記了。
如果侯府嫁三個女兒給他,侯府的臉面何存,既然他惦記華兒和妍兒,就讓珠兒退出,她惦記上了她們,就是不喜歡珠兒了,我不想熱臉貼冷屁~股,就給珠兒退親吧,好讓安樂王稱心如意。”
這是忌妒了華兒,還是有什麼更讓她動心的了?她這是以安樂王的貪心當理由。
這個女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只怕誤了卿卿性命,退親?讓她如願嗎?老太太一思忖,就讓她如願吧,華兒是個聰明的,就滿足穆謙的奢望,讓盛錦妍也嫁進王府,等盛錦妍死了,就以她的死亡要挾安樂王扶華兒為正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