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名字是木拉維爾·梵塔西。
少女是聖佛教的聖童。
少女是整個聖佛教的希望。
少女身上承擔著整個聖佛教的期待、期望與責任。
為什麼少女會承擔著如此之多的責任?
因為少女是聖童。
為什麼少女甘心承擔起如此之大的責任?
因為少女發自真心願意這樣做。
難道少女真的沒有拒絕的想法嗎?
怎麼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思,但是站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的人會甘願放棄自己。
對於少女而言,這只是到了她應當面對的“大是大非”了。
沒有人可以指責、亦沒有人有資格指責少女。
倘若真的有人當面指責了少女,那麼想必那個傢伙一定是自私的吧?
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少女之上,進而否定了少女的決心,那種事應當是遭天譴的。
那麼,少女究竟為什麼願意做出這項殘酷的決定?
因為她是聖童?
不,這只是少女的說法而已,說到底,聖童這個名詞也是少女自己創造出的而已。
少女並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姓甚名誰,亦不知曉其面龐容貌,少女只不過是被單純地遺棄在了高原之上的某一座寺院門前了而已。
寺院的主持恰巧救起了這位隻身一人靜臥於襁褓中的少女,而這位主持後來又將她交於了阿肯貝拉手中而已。
少女在阿肯貝拉身邊成長,在寺院眾僧間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那時的少女對一切都是不知道的,什麼佛教、什麼九天市、什麼十家等等不過是僧人們口中無趣的話題。僧人們每次提到類似的話題時,少女總是不耐煩地請求僧人們講些有趣的故事,而僧人們也只是一笑,便順著少女的想法講講佛門傳說之類的故事。
直到某一天,少女發現阿肯貝拉與佛院的僧人們開始秘密商談關於她的事情。
一位少女不該在佛院這種毫無生氣的地方度過她的青春。
大家是這樣認為的,只是,所謂“大家”中不包括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