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何意,貧僧在吃早飯啊?”
唐森開口,目不轉睛地盯著觀音菩薩看個不停。
眼前這個菩薩,哪裡是平日間看到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分明就是個誘人的小妖精。
她五官精緻,修眉彎彎,眼眸中帶著勾人心魄的魅惑,玲瓏瓊鼻之下,紅唇小嘴帶著晶瑩的光澤,纖細的手指勾著紅色小魚籃,宛如良家。
之前他有了解過,觀音菩薩有三十三相,而眼前的樣子,分明就是那三十三相之一的魚籃觀音。
很久以前,流傳著這麼一則故事,相傳東海之濱的人們身居化外,不知禮儀。
觀音菩薩便化作一個美麗的漁婦前去點化,承諾誰能背誦她所教的佛經,便嫁給誰做妻子。
結果有一個叫馬郎的漁夫全部背誦出了菩薩所教的經文,如願以償,最終得到了菩薩的點化。
這個故事很簡單,那個村子的人原本不懂教化,不諳禮儀,但也有人能得道。
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眾生做任何事要有信心,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同時也能影響周身的人們。
魚籃觀音還有一同源之向是馬郎婦觀音,分別位於三十三觀音相中的第10位和28位。
此時,觀音菩薩聽到唐森的話有些惱怒,紅唇張合道:“金蟬子,你破戒了。”
“破戒?你指這鍋裡的肉?還是大蒜?”唐森反問道。
他想確認一件事,在這個西遊世界,靈山到底是如何看待和尚吃肉這個問題的。
而這個問題,觀音菩薩的回答最有說服力。
現代社會,印度,斯裡蘭卡的和尚,還有一些少數名族的和尚都允許吃肉。
早期的中國,可是沒有和尚不能吃肉這個規定,不能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的梁武帝蕭衍首先提出來的。
作為一國之君,他的話太有效了,才形成了後世和尚不能吃肉的現象。
佛經《戒律廣本》寫得很明白 : 佛教沒有吃素的規定。
佛家禁止吃的,是“葷”。這個葷,不是我們現在的概念,指雞鴨魚肉一類的動物食品。
我們現在講的葷,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葷”。佛經裡葷字不讀hun,要讀成xun,也就是“燻”,燻的意思指氣味燻人的蔬菜,“葷乃蔬菜之臭者”。
《梵網經》講得更具體 : 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葷就是這五種蔬菜。
葷字從草頭而不從肉旁,說明葷的原始意義,是植物而非動物,至於葷為什麼從植物變成了動物,三言兩語說不清。
豬八戒等人回到唐森身邊,一看鍋裡上下兩道印跡,發現肉已經少了一半,在那裡暗暗後悔。
瑪德,吃飯時間一定不能亂跑,肉都沒了。
“阿彌陀佛,貧僧指的,當然是那鍋中的大蒜,那麼難聞的味兒,你也吃得下?真重口味!”
觀音菩薩相變了,性格也是大變,真如良家婦女一般,星空一般的眸子中帶著嫌棄,輕碎道。
“阿彌陀佛,菩薩不好意思,貧僧這就將他們剔出來。”
唐森一聽大喜,奶奶的,可以吃肉嘛!靈山並沒有反對這種事,至於紅塵中有些不能吃肉,有些能吃跟他一點關系都沒有,各地有各地的風俗,愛在地咋地。
“阿彌陀佛,金蟬子,這通天河裡的金魚呢?”
魚籃觀音朝通天河望了望,發現沒有金魚精的影子,對唐森道。
她這次下凡,就是為了帶那金魚精回蓮花池,不能讓孫悟空打死。
“你說那小紅魚啊,已經被吃了。”
唐森開口,將金魚精的骨頭拿出來,放在菩薩面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