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國的太上皇死了,太上皇身邊的人幾乎都知道皇帝的死因,但在外人看來卻覺得很蹊蹺,這無疑也為北齊國埋下了不安的種子。
北齊國太上皇駕崩是國孝,老百姓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過日子了,需要為駕崩的太上皇祈福。
按照北齊國的習俗,皇帝駕崩要停靈七七四十九日,而國孝卻要持續一年,太上皇駕崩與皇帝習俗一樣。
皇帝為太上皇守孝三年,可實際上卻僅有一年,畢竟皇帝也是大忙人,他要是三年光守孝了,國家就亂了。
依著慣例,北齊國太上皇一直停靈七七四十九天,這四十九天新皇帝秦墨要一直呆在皇帝的陵寢邊上。
頭七,守靈的人只能喝水,卻不能進食,皇帝秦墨也是如此。不過秦墨如今已經踏上了修煉之路,幾日不吃東西還能堅持下來。
秦墨能堅持,可是卻不代表北齊國太上皇其他的兒子也能堅持下來,但是這些人也都有自己的妙招兒,有些人在衣袖中塞了酥餅,有些人則塞了花糕,還有些相對守規矩的,只塞了饅頭,畢竟捱餓的滋味實在不怎麼好受,而且還要連著捱餓七天,對凡人來說,這七天就算不餓死,也得脫層皮。
實際上,不光是皇帝駕崩,尋常的達官貴人們死了也一樣,守靈的日子可能短一些,但是卻一樣不能進食,所以在衣袖裡藏些吃的,基本上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不會被上綱上線的。當然,規矩畢竟還是規矩,不能破,起碼錶面上不能破,所以這些人雖然在衣袖中藏了吃食,卻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進食,通常有人祭拜的時候,他們都是規規矩矩的,只有等四下無人時,才偷偷咬幾口藏在衣袖中的吃食。
北齊國新皇帝並沒有理會自己那些兄弟們私藏吃食的事兒,但是他卻始終堅持著只喝水不進食。
就這樣一直過了七天,七天之後,皇帝和他的兄弟們總算能稍微輕鬆一些了,可以吃些清淡食物了,但是也只能每天中午吃一頓飯,叫作日中一食。
這樣的條件對平日裡錦衣玉食慣了的皇室子弟們依舊是算不上舒坦,可是卻比完全不能進食的日子要好多了。
七七之數終於熬完了,這些皇室子弟們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不過在那之前,還有最後一個考驗,那就是下葬。
皇帝其實早就為自己修好了陵墓,北齊國的太上皇也不例外,他還是皇帝的時候,便已經為自己修好陵墓了,如今只不過是直接將封存的陵墓開啟,再將已經駕崩的太上皇風光地放進去就行了。
北齊國的陵寢修建在曌京城的北方,因為在曌京城四周,只有北方有山有水。
皇帝的陵寢是非常講究的,依山傍水福廕子孫。
所有皇帝對此都很重視,認為死後的冥地才是皇室延續萬代的根本。
北齊國皇帝下葬之後,皇帝要在皇帝的陵墓外守靈三年,這三年其實很有講究,前三個月,皇帝必須日日守在帝陵,過了三個月之後,他便可以指派一個人代君守靈,皇帝只要每月的初一十五到帝陵齋戒守候就行了,一年之後,就更徹底了,皇帝已經不用每個月都去帝王陵寢了,只要逢祭奠的日子去就可以了,比如清明、祭日等等。
秦墨也是如此,他打算到帝王陵寢守靈三個月,朝廷中的事兒,就先帶到帝王陵寢去處理。
不過,秦墨也清楚,現在是非常時期,他必須要處處小心,因為北齊國聖光神殿所針對的物件一個是他已經死了的父皇,另一個就是他。
皇宮中戒備森嚴,北齊國聖光神殿都敢動手,皇陵中那點守備哪裡能擋得住他們。
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秦墨決定抽調一部分心腹將士到皇陵看守,當然修士也得隨行。因為要面對聖光神殿的威脅,光靠普通的兵將是肯定抵擋不住的。
於是乎,皇城中的修士便喬裝成護衛,隨著秦墨到了城北的皇陵。
曌京城北的皇陵其實也不小,大概也有辦個曌京城那麼大了。這裡是歷代北齊國皇室成員的皇陵墓地,陵墓有大有小,不過能葬在這裡的人生前都是有身份的。
秦墨到曌京城北皇陵的第一個月,一切都很平靜,好像並不會發生什麼事兒。
可是等到第二個月的時候,卻出現了變故,北齊國聖光神殿公開指責新皇帝的加冕不合理,因為當時並沒有聖光神殿的主教在場,所以他們不承認新皇帝。
與此同時,他們還主張,推舉一個叫王欽的人當皇帝。
王欽也是已經駕崩的北齊國太上皇的兒子,年齡還不到十歲,根本就沒有什麼處理政務的能力。
“這群人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趁著我現在不在曌京城,他們就開始鬧事了。”秦墨與普通生活在皇宮中的皇子相比,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他的訊息更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