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土地,又種植的什麼?”看著一塊塊空地,秦瓊好奇的問道。
“這邊種植的是大豆高粱,尤其是豆子,種得特別多,因為這裡的土地實在太差了,豆子種上幾年,可以改善土地肥力。這裡挖礦的泥土,到時候堆積下來,等到挖礦結束,這裡就會變成一片中等的土地。”王牧講解道。
“還能這樣!”秦瓊驚訝的說道,他沒有想到,土地也能改善。
這事在齊民要術之中就有記載,王牧自然很肯定的點了點頭。
齊民要術之中,不但記載了種植豆子可以改善土地,還有鹽鹼地用水洗改良的辦法,可以說農耕寶典,當之無愧。
“這裡種植豆子,一年可以種兩次,正好喂這些牲口。河邊的空地上還有一些蔬菜,都是請的那些女工幫忙種的。”陳叔補充道。
男人挖礦,女人做飯,種地,或者洗礦等輕鬆一些的工作。老百姓都是純樸的,這裡待遇好,他們工作也很賣力,所以才能在短時間之內,就讓這裡大變了模樣。不但沒有因為挖礦,讓這裡顯得荒涼,雜亂,反而更像一個人口眾多的村莊。
說實在點,兩千多人挖煤,產量並不高,這還是因為有陳叔帶徒弟製作了大量鐵器的情況下。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沒有機械,全靠人工。
和陳叔交流了一番安全的問題,王牧兩口子和秦瓊一行,前去他的莊子。
說是長安城附近,其實已經在百里之外,秦瓊的莊子,當然不像王牧他們買的那種貧瘠的地帶,山是樹林茂密的山,土地雖然沒有河流,不過以平地居多。
秦瓊是食實封七百戶,除此之外還有食邑,食邑在老家,那相當於俸祿,實封的在關中。這也是李世民的手段,食邑在老家,既給了榮譽,又有當地官府監管;而關中的土地,有大軍鎮守,也不怕誰敢動歪心思。
食邑和實封是兩個概念,食邑是指百姓把本來應該交給朝廷的稅收,轉交給你;而實封則是相當於把這一部分土地,人口都永久性給你,定製稅收,種植什麼,都由地主自己說算,朝廷基本不管。
實封七百戶,一戶按照五口人計算,那麼封地也在畝地以上,這還是因為關中是按照狹鄉分配的土地。
沒辦法,經歷了三徵高句麗,隋末大亂,如今大唐人口只有三百多萬戶,這也是為何李世民要大量把百姓搬遷到關中的原因,畢竟帝國中心,人口少了,如何監管全國。
說是莊子,完全就是一個巨大的農場,秦瓊在這裡還有別院。
“老夫夏天的時候,就會來這裡避暑,今年因為要教柱子,所以沒有過來。”秦瓊解釋了一句。
看到秦瓊的別院,王牧簡直想哭,雖然秦瓊已經很節儉了,但是這個別院,少說也可以容納上千人居住。
遊覽之後,王牧才知道,別院平時有奴僕打理,後院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糧倉,封地收上來的糧食,大多數囤積在這裡。
喜歡大唐小書生請大家收藏:()大唐小書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